劉燕
(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應用型人才,注重對人才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培養,但是在實際應用中,民辦高校從設立專業到專業課程內容上都缺乏規劃,依據熱門和新興行業進行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沒有結合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和辦學特色,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學習目標,嚴重影響學生發展和人才培養[1]。民辦高校在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上依舊以理論為主,沒有過多的社會實踐的選擇和機會的提供,如果教學內容側重理論,那么學生的實踐能力就會相應的減弱,這樣并不利于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大多數民辦高校的經費都較為緊張,本校的教師一般沒有編制,工資以及福利待遇較差,因此教師的流動性較強,往往都是在新的一批教師培訓完之后就會出現一批教師離職,高度依賴外聘教師。而且這些教師往往教學水平和理論知識薄弱,不能為學生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不利于民辦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互聯網+教育”是一種混合型教學模式,是基于互聯網資源和平臺的一種教學模式,高校在進行“互聯網+教育”模式時,會配備互聯網教學設備,并培訓教師進行互聯網設備的使用,提升教師的技術水平。教師也可以根據互聯網上的教學資源進行自我提升,借鑒優秀教學方法和內容,對自身的思想及時進行更新。學生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獲取大量的學習資料和課程,讓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取不局限于書本,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思維。
通過互聯網設備以及資源的引用,教師可以學習互聯網資源內優秀的教學案例和教學方法,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提前發布準備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進行預習,在課堂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在課后學生遇到問題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及時與教師溝通,這種教學方式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2]。
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教育平臺對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進行考核,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教師改變傳統的成績考評方式,進行占比形式考核,有利于提現學生不同的優勢,使教師進行針對性培養,學生也會主動提升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利于學生開拓思維,善于提升自己,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互聯網+”時代要求創新,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學生的學習成績或者學習能力,人才市場更需要適應性和實踐能力強又有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為了順應時代變化培養目標應定位為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而且民辦高校的專業性較強,民辦高校應該根據自身的定位進行金牌專業及其就業方向的建設和投資。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民辦高校提供機遇,民辦高校可以利用互聯網時代的開放性、互通性特點,調整專業設置,增添與互聯網相關專業,例如:電子商務、網絡營銷、大數據挖掘等。因此民辦高校有必要調整課程體系,增強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將公共選修課程通過網絡教學完成,增加實踐課程課時數,為學生建立實訓基地,彰顯民辦高校辦學個性和特色,突出民辦高校自身辦學優勢,吸引更多優質學生報考[3]。
民辦高校在辦學經費緊張、本校自有師資隊伍成長緩慢、過多依賴外聘教師的情況下,可以利用互聯網共享平臺,利用慕課、云課堂、微信公眾平臺等新教學手段替代傳統的課堂教學部分,讓學生知識獲取的過程在課前完成,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答疑解惑,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通過網絡由各高校名師講解學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知識,學習時間靈活,學習效率提高。
互聯網為社會提供很多資源共享平臺,一方面本校教師可以利用共享資源學習提高教學水平,進行職稱的提升,完善師資隊伍結構,另一方面學校可以將一部分課程利用慕課、云課堂、微信公眾平臺等新教學手段替代傳統的課堂教學,減輕課堂的使用成本。學校將一部分高薪聘請外聘教師的費用用于提高本校教師的工資和福利,有利于師資隊伍的穩定,“互聯網+”助力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民辦高校辦學效率。
綜上所述,“互聯網+”對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大體上是積極的,幫助其互聯網教育平臺建設,促進創新型人才培養,同時民辦高校也應結合自身特色和互聯網技術需求創設專業,在教師培養方面擴大投資,推動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