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婷
(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萬載三中,江西 宜春 336100)
語文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理解、審美的能力,進而達到自主學習。然而,我在教學實踐卻遇到了教語文的尷尬,學生學語文的困惑。學生每每這樣發問“學習語文到底是為了什么?”“為什么要學習文言文,那都是老祖宗的東西,現在還有用嗎?”我不禁啞然。當然,這里有學生個人語文素養的問題。結合實際,從我個人對這些學生的觀察來看,學習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無法言說的煩心事。因而表現在行為上,說得時髦是叛逆,說得嚴肅就是不遵守規則,校紀班規從不放在眼里;表現在品德上,就是品行太差。因而相當的學生對如何做人,做好人存在很大的問題,這也就成了語文教師應特別注意的問題,我個人認為也是首要問題。因而,也是我寫這篇教學論文的原因。現就如何架起以及怎樣架起“語文學習與學會做人”的問題發表一下我個人的看法。
語文教師到底應該教什么?怎么教?
我國漢代的學者就發表過這樣的看法:“教”是“教學”,“教人學”;“教”是教人“學做人”;“教”是教人“成人又成材”。這在里我們的老祖宗也是把成人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陶行知先生也提出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教人求真”“學做真人”。他指出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可以看出,教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是語文教師當仁不讓的職責。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語文老師眼中看到的只是學生成績,時不時地忽略對學生做人的教育。在學校里,語文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一個簡單的事實:學語文是多么的重要,語文是關于對生命過程中一切活動描述的符號和想象的科學,從中能悟出許多做人的真諦。在以語文為對象的學習過程中,假若語文老師只是一味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做人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是危險的,培養出的只會是一些危險品。
至此,我就不多舉名家之言,我們也應該明白語文教師的任務就是教學生如何“做人”以及用我們的情,愛去教會他們“做人”。我想達到了這兩點,教育學生做人才會是有效的吧,否則學生也不會聽你的了。
每天都能聽到教師這樣傾訴:上課時,我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講,鬧哄哄的,現在的學生就不知道還有“尊師重道”;學生早戀、吸煙、欺騙老師家長的大有人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我時常想,語文教學就應該教給學生初級的審美體驗以培養他們學會尊重,辨別是非,富有同情、憐憫之心、具有血性和良心。教育本出自心靈,又造就心靈。要是語文教師對學生具有真摯的情感,也能傳授出讀本里的真情實感,必能使學生感悟到情真意切。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學生本身就具有一種情感潛勢,這種潛勢在語文教師的刺激下就會引發出來。只有創設了融合的情感氛圍,創造了一種使學生感到親切、感到“如沐春風”一般愉悅的教學情境,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能漸悟到做人的真、善、美。
語文教師就應該有真、善、美的追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也是這樣做的。在學習《前赤壁賦》時,介紹了作者雖屢遭貶,但仍不失掉對生活的樂趣、追求,并能從消極的思想里很快的超脫出來。教育學生在遇到困難時,不要悲觀失望,要有曠達的胸懷,積極的生活。同時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其文繪聲繪色,傳情傳形的美;體會它的語言猶如一杯美酒,甜美濃烈,耐人尋味;并在課堂上,充分借助朗讀、聽錄音、自讀,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的藝術境界之中,從而讓學生去獲取美感,陶冶情操;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一文里,蔡元培先生的話仿佛就在耳邊,諄諄教導學生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勵德行,三曰尊師愛友。教育學生要僅聽前輩的教誨,要有理想,加強自身修養,尊重老師友愛同學。在教學后如能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之功,那就是語文教師追求真、善、美的成功,也語文教學的靈魂所在。
語文教師在明確自己怎樣教和教什么后,學生也應該知道自己學什么及怎樣學,只有教師和學生相互配合、默契合作,才能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架起語文學習與學會做人的橋梁。
現在的家庭都是溫室,培養的都是不經風雨的花朵。如今的父母大多是“有了兒子當兒子,有了孫子當孫子”,學生也就沉浸在“愛”的陽光里。于是被溺愛的變了形的子女們,對父母之恩,熟視無睹者有之,麻木不仁者有之,貪得無厭者有之,以怨報德者有之,惟獨知恩圖報者鮮有之。試問:如此無情的子女,如何能做好人,做真人?作為語文老師,就應該常常讓學生來討論“寸草春暉”,讓學生閱讀冰心的《蓮花 母親》,高爾基的《母親》去感受母愛的偉大,從而學會感恩。
除了語文教師的正確引導外,重要的是學生要有向上的追求,方能顯現語文學習與學會做人的成效。
總之,語文教學應主動承擔起傳授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去發現書本、自然的真、善、美,搞高自已地審美能力,悟出學會做人、做真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