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玉保
(江西師范大學 江西省南昌市 330000)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內涵不斷豐富。無論是從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還是從中國革命實踐來看,都可以明確“革命”是對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等多個階段歷史實踐的總體概括。新時代對于革命精神的研究,除了研究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更要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新發展作為研究重點,從而更加全面的認識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更好地發揮革命精神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助推作用。
恩格斯表示:“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就應該從哪里開始”。革命精神屬于意識的范疇,其時代性發展離不開具體的理論指導、文化滋養和實踐基礎,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時代性發展的實質表現為三個方面。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形成,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革命精神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也是我們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新中國成立以來革命精神的新發展,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和時代化的成果。無論是28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近30年的社會主義建設還是40多年的改革開放,都是黨領導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歷程,馬克思主義理論對革命精神發展歷程的指導作用是一以貫之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并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論成果,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指引下,不斷推進革命精神的新發展。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蘊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是涵育中華文明的重要成果。中國共產黨領導締造的革命文化,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土壤之中,是在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并且積極吸納人類先進文明成果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源遠流長的歷史造就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除去其中封建社會的糟粕,更多的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形成了愛國、仁愛、誠信、正義等思想觀念,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特性和價值理想。
作為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自從創建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自覺擔當起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不斷汲取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和智慧、豐富著自己的精神家園。首先,中國共產黨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體現在愛國主義上,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革命精神的發展提供滋養,為革命精神的新變化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源泉。其次是奮斗精神的繼承和發展。中國古典著作《周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觀點。新中國的建設并非一帆風順,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苦的物質條件,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思潮的沖擊質疑,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信念積極進取自強不息,不斷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養料,在推動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以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進程中,將時代精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中,培育形成既反映中華民族精神、又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革命文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不同于戰爭年代真刀真槍的斗爭,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以及改革開放事業更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革命”,革命實踐是革命精神發展的動力,革命精神的發展離不開實踐提供的歷史背景和具體條件,新中國成立以來70年的偉大實踐,就是革命精神新發展的基礎素材。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爆發8.0級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災情就是命令,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大力支援救災和重建工作,進行了史詩般的偉大抗爭和偉大救援。經過13億多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最終奪取了抗震救災的偉大勝利,在救災過程中砥礪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抗震救災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在當代中國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在新中國建設事業中的新發展,是黨和人民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不要忘記我們是共產黨人,我們是革命者,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隨著時代的轉換,革命精神語境發生了轉變,革命精神是否適用,是否還具有時代價值,如何繼承革命精神的內核并發揚光大,這成為我們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總結我們黨七十年來革命精神的時代性發展,就是要明確獲得新發展的革命精神對于新時代的具體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大的夢想。”中國夢明確簡要的歸納了所有中華兒女理想信念的追求,表達了對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美好憧憬,強調了新一代共產黨人的當代責任和使命。革命精神的時代性發展,符合當代中國的具體國情,必將為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新的精神動力。
新時代的革命精神對于中國夢的促進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堅定的理想信念奠基了中國夢的最終目標。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形成過程是追夢的過程。中國夢是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核心,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基本內容的目標追求。革命精神包含的理想信念的精神,指引著中國共產黨不斷擔當起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和執政使命,為中國共產黨人自覺擔當執政使命、共筑夢想提供了精神動力。其次,服務人民的觀念孕育了中國夢的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理念是為人民服務,中國夢歸根到底是全體人民的夢,務必牢牢依靠廣大人民來實現,務必不斷為人民謀福利。最后,艱苦奮斗的精神明確了中國夢的實現路徑。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在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艱苦環境中產生和發展的,離不開艱苦奮斗的精神。中國夢的實現是一個艱辛漫長的過程,也是一項系統工程。中國夢的實現需要發揚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需要發揚以愛國主義為特征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特征的時代精神,更需要發揮每一個人的力量,把全國各族人民團結起來凝聚成中國力量。
十八大第一次系統闡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國家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文化強國的的重要措施,是黨的理論認知新高度,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目標和精神訴求。這與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的內涵相吻合。
新時代革命精神對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助推作用體現在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首先,新時代革命精神孕育了國家層面的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從建立初期一直明確樹立自己的奮斗目標,黨的奮斗目標如同燈塔,為黨在關鍵時期指明前進的道路,也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轉變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達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的和諧發展。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奮斗目標和新時代黨歷史責任是一致的。其次,新時代革命精神體現了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黨的執政理念和人們的價值目標。新時代革命精神是致力于為民族求解放,為社會求進步,為人民求幸福。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風格,是黨的革命精神對理想信念堅持的體現。最后,新時代革命精神體現了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愛國”是愛國主義的直接體現,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是公民與祖國、公民與民族之間關系的體現。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不斷形成的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所有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年代信奉的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有利于推進確立全社會的理想目標、價值取向,規范人們的道德修養、行為方式,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從鞏固人民政權到推動社會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面對世界范圍內多種思潮風云激蕩,黨中央保持了改革發展的定力,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始終保持中國這艘航船走在正確的航向上。
在此期間,革命精神對于黨的自我革命發揮了重要作用。首先,革命文化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在70年的征程中,黨中央注重在黨的自我革命中繼承和發展革命精神所蘊含的創新精神、拼搏精神、奉獻精神。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注重以創新精神推進黨的制度建設、理論建設、作風建設,建設創新型政黨,開創馬克思主義新境界。其次,在教育廣大黨員的過程中,主張用拼搏精神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用革命文化培育廣大黨員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補好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永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最后,在處理黨群關系的過程中,堅持用奉獻精神推進作風建設,發揮黨的優良傳統,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營造新時期黨群和諧的良好氛圍,激發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凝聚力。
當代中國,正處于一個思想活躍、觀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時代,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中華傳統文化價值觀、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甚至封建保守主義價值觀等多種價值觀都共存于世。在價值多元化的時代,更要明確革命精神時代性發展的當代價值,從而更好地發揮革命精神的引領作用。新時代社會利益格局面臨重大轉向,新舊價值標準相互博弈,只有堅定理想信念、以革命的勇氣面對當下的各種困境,才能在現實困境的消解過程中真正實現革命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更好地助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
注釋
[1]《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選講》[M]人民出版社2003版,第231頁。
[2]《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頁。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64頁。
[4]溫靜:論愛國主義在中華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