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洋
(湖南省醴陵市委黨校 湖南省株洲市 412200)
醴陵陶瓷產業歷史悠久、產業基礎雄厚,已經發展成為支撐區域經濟、宣傳城市形象的重要載體。近年來,醴陵陶瓷產業增長趨緩,產品難以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需求,亟需加快轉型升級,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因此,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產品研發與應用,增強自主創新和品牌建設能力,以科技創新助推陶瓷產業發展。
醴陵市現有陶瓷企業65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92家,自營進出口企業139家,從業人員近20萬人,年發放員工工資近120億元。2017年,醴陵陶瓷產業總產值達708億元,稅收實現5.5億元。
1.產業規模大,但產值同比增速有所下滑。醴陵陶瓷產業集群上下游產業體系基本完整,品類齊全,陶瓷工業產值、稅收、出口等主要經濟指標長期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態勢,是醴陵市產業版圖上的主要支撐點。近年來,醴陵市緊抓發展機遇,大力推進陶瓷產業發展,陶瓷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值從2011年的290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708億元,實現年均增長13.6%;但從產值的同比增速來看,處于不斷下降的趨勢。
2.區域品牌多,但整體品牌意識淡薄。醴陵擁有3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9個中國馳名商標和44個湖南省著名商標或名牌產品,1個國家出口名牌產品;馬德里國際商標注冊數為16個。陶瓷產品受到世界各地市場的廣泛認可。但從橫向上來看,缺乏系統、有效的區域品牌推進體系,缺乏品牌企業和品牌產品,不能為品牌打造給予有效支撐。大部分企業品牌建設意識不強,對品牌宣傳、推廣投入小,對知名產品缺乏專利保護、商標保護。
3.出口體量大,但國際形勢日益嚴峻。醴陵陶瓷產品出口全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尤其是電瓷出口創匯近1億美金,穩居全國第一。2017年,醴陵日用陶瓷出口36億件,工業瓷出口50萬噸,累計出口創匯近2億美元。其中日用瓷產量占全省的94.9%,占全國的14.3%,占世界的10.8%;電瓷產量占全省的98%,占全國的43.3%,占世界的28%。但近年來,隨著受全球經濟低迷的影響,市場擴容十分困難,陶瓷產業面臨著花色、品種、質量、價格、品牌、服務等全方位的競爭,醴陵陶瓷在亞洲、非洲等地的出口呈現下滑態勢。我國陶瓷產業先后遭遇了來自歐盟、印尼、墨西哥、巴西等國的反傾銷調查,密集的遭遇反傾銷調查,對我國陶瓷產業出口帶來了嚴重打擊。
4.研發能力強,但專業協作水平不高。醴陵擁有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8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株洲市級企業技術中心,6個技術創新平臺;23家企業成立研發中心。據調查,這些大多數都集中在陶瓷的產業龍頭企業,他們彼此之間內在聯系少,專業協作水平不高,企業之間縱向分工和橫向合作的產業鏈都相對較短。另外,仍有數百家中小陶瓷企業,缺乏科技創新意識,盲目模仿大企業的產品和設計,無法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5.發展基礎好,但區域競爭不斷加劇。改革開放40年的長足發展,醴陵陶瓷經過幾代陶瓷人的辛勤付出,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在行業內得到了很好的反響,并多次獲得國家、省、市的各項榮譽。但近年來國內陶瓷產業競爭激烈,各大陶瓷主產區紛紛依托其優勢不斷發展壯大,如山東淄博依托其優越的研發能力,正在塑造“陶瓷新材料名都”的品牌,不斷加大對陶瓷新材料的培育力度,切實推進新型功能陶瓷材料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陶瓷新材料產品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如江西景德鎮依托產學研銷一體,產業發展成龍配套,有著完整的陶瓷教學、科研、生產體系,其產業密度、產業集群的溝通是其他產瓷區無與倫比的。 與其他產區相比,醴陵陶瓷不論是要素稟賦還是產業配套環境方面均不具備明顯的競爭優勢。
在政府的大力引導下,醴陵市科技創新進程不斷加快,已成為經濟發展的發動機。但對照產業發展的需要、對比其他陶瓷主產區,我們差距還很明顯,還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主要表現為:
1.創新意識較為薄弱。理念影響了創新的行為。對創新這個話題,普遍存在畏難情緒。從企業層面講,仍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家缺乏創新創業的原始沖動,仍停留在“賣產品、賣資源、拼價格”,以貼牌代工為主。從政府層面來講,對科技創新的推動整體規劃和有效推進力度仍不夠,輿論引導還需進一步加強。
2.體制機制尚需完善。機制束縛了創新的活力。調研發現,大部分企業缺乏人才、信息、資金的現象普遍存在。當前,政府推進科技創新的各項政策措施相繼出臺,但對科技創新活動獎勵扶持的力度偏小,部分政策措施執行效率不高,效能不顯著。從科技服務體系看,中介服務組織發展緩慢,科技金融發展相對滯后,科技管理隊伍薄弱,產學研合作度不高,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全市科技創新工作的深入推進。
3.企業研發投入偏少。成本阻礙了創新的沖動。創新是一種高投入、高風險、周期長的行為,科技創新是個“燒錢”的過程,在微利時代的今天,企業抓科技創新資金、精力有限,企業家更愿意投身資金回報率高、回收周期短的行業。同時,由于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影響了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醴陵陶瓷企業普遍缺乏中長期發展戰略,產品同質化、仿制嚴重,無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產品。特別是受限于資金、技術等方面因素,陶瓷企業自身用于技術、工藝和產品研發的投入,總計不到2億元,不足銷售收入的1%。甚至有85%中小企業的研發投入為零,全市平均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在2-3%之間,水平較低。低端制造業向“專精特新”升級轉型步履沉重。
4.創新人才嚴重缺乏。當前,人才問題是制約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問題。目前,醴陵陶瓷產業15萬從業人員中,90%以上為初級工人,主要技術人才、設計人才、管理人才均來自原來的國有企業。僅有兩所職業學校(湖南省陶瓷學院和醴陵市陶瓷花炮職業技術學校),培養能力有限,營銷及外貿銷售人才、工藝與造型設計人才、生產現場管理人員三類人才處在青黃不接的境地。從業人員年齡結構偏大,年輕人不愿從事此類工作。當前,醴陵陶瓷產業不但難以吸納高端人才來醴,甚至原有的人才還存在向長沙、武漢、廣州等大中城市流失的窘境。
縱觀醴陵陶瓷產業科技創新發展現狀及面臨的一系列問題,迫切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依靠科技創新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為醴陵陶瓷產業的騰飛插上翅膀。
加強科技人才引進與培育。科技創新的基礎在人才,必須切實抓好人才引進、培育、交流三個關鍵環節,著力構建一支適應醴陵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努力搭建創新研發平臺。著力引導支持企業和科研機構,加快技術研發平臺和產品設計中心建設,不斷進行科技創新,不斷推出新品,形成產業競爭優勢。
促進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合作。高校、科研機構少是我市自主創新面臨的現實問題,堅持“走出去”,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是加強我市陶瓷產業科技創新的最佳選擇。
優化自主創新發展環境。在推進科技創新,發展創新型經濟的過程中,政府必須切實承擔起引導責任。
在我國工業加速發展的今天,現有的傳統產業的發展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迫切需要用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結構。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引進與培育科技創新人才,為傳統企業注入新鮮活力;通過努力搭建創新研發平臺,為科技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通過深化產學研合作,釋放創新能量,使傳統企業實現更高的生產力;通過政府規劃引領,優化科技創新發展環境,尋求長遠發展空間。只有從全局出發統籌規劃,充分考慮人才、技術、政策、經濟等各方面的因素,提高創新意識,才能成功實現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