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琴琴
(北華大學 吉林省吉林市 132000)
體制機制束縛生產力。 體制機制是其根源所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矛盾統一體,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力發展到更高程度時,當前的體制機制已不適合生產力發展,極力突破舊的體制,探索尋求新的體制機制,當新的體制機制還未建立時,舊的機制對生產力發展起阻礙作用,呼喚適應生產力的生產關系的出現。
供求結構錯配。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不強;供給與需求不一致,供給方已經生產了很多低端或是無效的產品,但是當前人民對生活質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需要的產品呈現高端化、個性化的特點,許多人會選擇出國旅游挑選國外的高端產品或是選擇代購來購買商品,而當前中國的很多產品暫時不能滿足人民的需求,導致供給與需求不協調。
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對于行政能力較強的政府來說,作為法律規章制度的供給方以及頂層制度的設計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絕對不是單單放松或收緊對經濟的管制,而是重構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政府的監督下更好地發揮作用。
行政體制改革。改革政府考核體制,建設服務型政府:政府的唯GDP考核體制導致了地方政府過度開發,從而影響到當地企業忽略了實際需求的變化,變成一味地追求生產總量,只是為了要完成規定的任務,最后造成嚴重的產能過剩、庫存量大,使得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無法滿足人民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因此要改革政府考核體制,不能一味追求數量,更需要關注的是企業產品的質量、企業的創新能力。
企業主體效能:充分發揮企業主體地位,積極采取兼并重組等措施,化解過剩產能。發揮大型優質企業的整合效能,兼并一些小型且發展滯后的企業,整合資源,使閑置資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國有企業的創新力比較弱,這與它一貫的體制有關;企業領導要高度重視創新,制定一套創新機制,提高員工積極性,改變傳統、固步自封的工作方式。實現技術創新能夠更好地推動企業發展。
實行制度創新:“要堅定不移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發揮國有企業各類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各類要素活力”。國有企業只有進行制度創新,才能充分激發活力,提升企業競爭力,最終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大動力。
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它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同中國發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黨的十八大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物質資料再生產理論、宏觀經濟結構理論以及微觀主體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理論為基礎,并根據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對其發展和創新,構建了供給側改革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
為世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實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針對我國供給不足的情況所進行的改革,這是很多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中國為其他的國家提供的一種在供給出現結構性困境時的解決方案。
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體制活力:推進結構性深度調整,實現供需在更高水平上的結構平衡和資源的優化再配置;社會企業現狀就是產能過剩、無效和低端供給過多,通過實行改革,改革體制,改革企業,在深層次上解決結構性問題,生產高質量產品滿足人民需求,使之不斷適應需求側的發展,推動經濟平穩運行。
能夠幫助企業解決自身諸多問題:很多企業是“僵尸企業”,改革可以進一步推進企業自身產業升級,節約大量資源,減少庫存量,為企業提供更多更加有益的的發展政策,如金融方面的貸款政策為企業提供資金的支持,推動企業發展。
總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國際與國內發展大勢針對結構性問題實行的改革,同時必須與需求側相適應,深化供給側,去除無效和低端供給,增加高端供給,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創新,其中包括制度的創新、技術的創新等等,生產更多高質量高水平的產品進而滿足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近些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但是也出現一些問題,因此必須不斷深化改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使我國供給側方面更加完善,提升我國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