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珠
(江西省南昌縣蓮塘一小,江西 南昌 330200)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以情境為契機,找到個人數學學習興趣,有利于小學生成為課堂的自主學習者與主動探究者。但傳統數學課堂中學生對學習過程沒有興趣,主動思考過少。在落實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內在熱情的激發與主動學習興趣的激活。數學學科具有邏輯性與抽象性,與其他學科知識相比較為復雜,學習起來有難度。教師要利用情境的創設,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讓數學知識簡單起來。
情境教學法在當前的教學活動中應用十分普遍,與教學內容貼合且符合小學生學習需求的情境,會成為學生興趣的來源。如在講解“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單元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和組合圖形的面積。這一單元以面積為主,包羅不同圖形的面積推導與面積分式認知。其中,組合圖形的面積內容相對豐富。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張包括組合圖形的圖片去創設情境。在教室內部貼滿顏色鮮艷且組合方式不盡相同的組合圖形卡片。讓學生在教室內走動起來,分析其中的圖形構成,看誰能找到更多圖形。之后,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張圖片,摘下來,回到座位。用自己的方式嘗試去求組合圖形的面積,鼓勵學生用不同方法切割、畫圖、裁剪等。在情境中,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在自主探究中,找到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收獲數學學習的快樂。
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個人學習能力發展中的重點。對話互動,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找到最精準的學習方向與最簡單的學習思路。教學設計中,教師要關注導學案的設計、課堂活動的策劃以及學生學習能力的評估。分析每一個班級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對話互動方式。
如在講解“有余數的除法”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從小學生已經學習過的除法知識入手,通過問問題的方式,引導小學生在對話互動中接觸新的知識,對比新舊知識之間的不同,快速獲得對應知識。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給學生出十道除法題,讓學生來搶答。但前八道為無余數的除法題,后兩道為有余數的除法題。學生做著做著,搶著搶著,就會發現其中的不同,從熱烈計算的狀態轉變為疑惑的思考。這時,教師提出“怎么了?怎么不算了呢?”的問題,用故意不知情的方式,讓學生主動提出“除不開”的問題。這時,借助“那除法算式除不開怎么辦?”繼續引導,讓學生深入到全新的學習內容中,了解何為有余數的除法,進而探究有余數的除法計算方法。在對話中,學生的頭腦中滿是問號,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解決問題。自主學習能力會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形成與提高,個人學習水平也會大大提升。
合作是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方式。只有教師發言的課堂是不能調動學生思維的。很多小學生無法集中精力,無法認真聽講,卻能夠跟自己的同伴很好地互動。在促進自主探究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合作的機會。讓學生在相對開放的合作過程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分享自己的數學學習觀點與方法,讓合作成為互相切磋與互相幫助的一種方式。教師可以從教學內容出發,保證科學分組的前提下,讓學生在教師講解之前充分接觸學習內容。
如在講解“用字母表示數”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兩個案例,讓學生在合作過程中分析用字母表示數的具體意義與實際用法。再給學生兩個應用案例,讓學生結合合作過程,用字母表示應用案例中的數量邏輯關系。在合作中,有的學生會發現字母可以代表任何數的意義,并分享給大家,給其他成員新的思考方向。快速理解字母表示數的用法,有效解決應用案例中的問題。
著名教育學家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處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究者、發現者。”小學生正處于對事物都有強烈好奇心的成長時期,因此他們都有著強烈的探索心理。老師在教學時,就不妨利用小學生的這種心理,根據教學內容巧妙設置問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的意識。例如,四年級教材中有《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是十分抽象的,他們想象不到一公頃會有多大的面積。因此,老師可以把課堂挪到操場,在正式開講前對學生提問,上學期我們已經學過了面積的計算方法,但是大家知道一公頃有多大嗎?這時學生就會對公頃產生好奇,老師再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組織大家去丈量一平方米、十平方米、一百平方米的大小,最后再引出一公頃的換算方式,這樣學生就會大致對一公頃的面積有個直觀認識。老師通過問題的設置,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激勵學生不斷在問題中探索,在探索中學習。
綜上所述,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數學對學生的個人發展十分重要。關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的應用,讓小學生能夠在當前的數學課堂中成為主人,收獲學科學習興趣與能力。在實踐中多研究自主探究學習方式,并重視學生能力培養,才能讓新課程改革的成果成為學生成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