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向敏 李秋玲
(周口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0)
我國的高等教育入學率逐年提升,為社會輸送了諸多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和科研能力的優秀人才,但隨著社會對高素質人才要求的提升,是否具有突出的人文素質也開始成為人才判別標準,在這種情況下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可謂是勢在必行。因此,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優化路徑正在成為教育學、社會學專家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對本課題進行深入研究,顯然符合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要求,也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現實價值。
第一,家庭環境影響至今仍然根深蒂固。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從來都并非易事,其包含多方面的內容、會受到多種影響因素的影響,而大學生自身的家庭環境就是一個重大的影響因素。假如學生的家庭成員、親朋好友都不具備過硬的人文素養,那么他們所接受的影響就是負面的,接受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也很難挽回。第二,傳統教育模式下唯分數論的教育理論仍然難以消解。現階段我國高考制度仍然建立在傳統教育模式上,其確實有公平性但是也確實要求學生考高分,以分數論成敗的問題仍然存在。這就導致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因為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卻忽略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這種問題如果不能得到解決,那么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只能是一紙空談。第三,個體狹隘的思想認識依舊存在并難以拔除。大學生是高素質群體,然而在從小到大的外界思維影響下,他們仍然認為只有成績才是學生的目標,而人文素質則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因此不愿意與教師一道參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活動,最終的培養效果可想而知。
目前我國的高等院校專業課教學工作已經十分成熟,無論是在學生興趣培養上還是在實踐能力培養上都有相應的教學手段,但是這種極其重視專業課程教學的情況,也導致了大學生人文素質課程的缺失,特別是理工科院校在這方面更是存在較大的欠缺,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們的人文素質水平可想而知。為了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為了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水平,高等院校方面必須要盡快開設人文課程,跟上時代發展的需求,提升人文課程重視程度,以課堂為陣地保證人文教育的水平。
學校和家庭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因此只有保證校園環境和家庭環境的人文素質水平,學生才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熏陶,換而言之,想要保證大學生人文素質水平,就必須要做好家校聯動,通過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努力,為學生創造優越的人文環境。家長需要發揮自身榜樣力量、形成優秀家風,在日常生活中給學生帶來正面影響,教師則需要提升學生管理力度,及時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改變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錯誤思維,通過制度和規定約束、引導學生日常行為,建設優越校風。
教師需要認識到自身的重要性,不斷采取措施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水平,真正做到為人師表、為生楷模,在工作中以極高的責任心要求自己,以嚴謹的態度對待學生的成長和教學工作,另外還需要不斷深化人文精神對自己的影響,從而跟上時代步伐。實際上,人文素質在不同方面有著不同體現,比如在教師身上就體現為優質的師德修養、正確的價值觀念等等,在教學工作中,教師除了需要做好“受業解惑”,還需要做好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完善教書育人相統一的工作模式,同時不斷豐富自身人文素質,為學生提供有效指導。
高等院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傳播先進文化的主陣地,優質的校園文化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影響,會使學生的人文素質水平得到提升,比如說建筑形態、人文環境、演出活動等等都屬于校園文化的一部分,都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同時學校廣播、公眾平臺等都能成為人文素質的宣傳渠道,做好這些渠道的建設,顯然能夠從根本上提升學生審美能力、文化水準。除此之外,校方組織的各種競賽活動、主題合作活動等,也能讓大學生在繁重的課業之余開展綜合學習,幫助大學生在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鍛煉,提升他們的意志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引導他們形成嚴謹的科研作風,為以后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打下穩固的基礎。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逐漸發展到成熟階段,在學術研究、實際授課等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果,但是與此同時也必須要看到,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仍然十分明顯、相關的解決路徑仍然不夠清晰,這直接影響到了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最終效果,不利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為此,高等院校方面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凈化校園和家庭環境、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竭力營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從根本上為大學生提供人文素養的積累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