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延池
(黃岡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
國家領導人近日做出批示,要求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由次引出關于浪費的話題。事實上,在我國,糧食浪費行為由來已久。在高校,大學生們的浪費行為也隨處可見。如何有效對治大學生的浪費行為,從而樹立“節儉為榮浪費為恥”的校園風氣則需要關注一下幾個方面。
大學生浪費行為的形成是環境作用的結果,所謂“環境育人”。在高校,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環境育人應該來說不是新鮮名詞。當下主張的大思政包括課程思政就是在強調高校的各個部門應協同配合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期真正能提高育人的效果。然而,浪費行為依然存在,不僅突顯了高校對環境育人的重視程度不夠、教育效果需要提高,而且也反映了僅僅依靠學校這一塊的教育,社會教育不改變、不規制,學生一旦走出校門,恐怕很快讓學校的教育成果付之東流,所以,對大學生進行節儉教育,國家不僅要重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也要重視社會教育。也就是說,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是對學生進行節儉教育的主體。
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家庭教育中的教育主體。注重家教,應該把美好的道德觀念從小就傳遞給孩子,引導他們有節儉的習慣,幫助他們形成美好心靈,促使他們健康成長。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數家庭都富裕了起來,很多家庭在各方面盡量地滿足孩子們,舍不得讓他們吃苦,這樣他們就不懂得生活的來之不易,更無法體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或其他長輩要以身作則或言傳身教,如果自己都揮霍無度、鋪張浪費,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就很難去力行節儉。
學校教育中,學校是教育的主體。學校是專門從事教育的地方,教育學生養成節儉的美德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在學校,學校更多的是專注于學生們的就業率(包括考研率、考公務員率)、校外參賽的獲獎率、論文或者核心期刊的發表率、社會關注學校的新聞曝光率等,而節儉行為的教育關注不多,譬如中午放學后,整棟教學樓無人卻燈火通明,學校視而不見。
社會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途徑。社會教育的主體主要為傳媒的制作者、發布者和國家監管者。孩子脫離家庭的視線(譬如在家里用手機或互聯網)或走出學校(甚至包括學校),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色頭嘗到的、身體觸摸到的、頭腦所思維的都是外部的世界,六根接觸六塵,便形成或重塑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如果媒體或文藝影視作品所體現或所傳達出來的是奢侈浪費的價值觀(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一奢侈品消費大國),如果周圍的同學大多不講究節儉,孩子置身其中,久而久之,便和光同塵,和周圍的環境同質化了,形成了錯誤的價值觀,也覺得不節儉沒有什么不對的了,反而覺得人生就應該這個樣子。
趨利避害、趨吉避兇是人的本性。教育要真正發揮正向作用,有真正的說服力,就要順應人的本性并加以遵循,深信加以遵循是真正利己益己,反之就是損己害己,否則沒有看到損失或者不覺得有什么損失誰會愿意去遵循呢?譬如,教室無人卻燈火通明,學生就會說啦:不關燈也沒事啦,我自己又不用多掏一分錢,關不關我沒啥損失,電反正也是學校的電啦。你看,學生認為浪費電,整個和自己無關。既然和自己無關,那干嘛要關燈呢?
關于反對浪費厲行節儉,既有諸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也有“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之類的格言,很多人會念會背,但就是落實不到生活中,其實,這也是沒有足夠的說服力。
筆者認為要有足夠的說服力,恐怕還是要深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來增強厲行節儉的重要性的認識度和感召力。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告訴我們幾個事實:第一,凡是流經你的手的,都是自己的福報。譬如教室的電,雖然不是自己家的電,看起來是學校的,和自己沒什么關系,但是你沒有福報,你進不了學校,用不了電;第二,浪費是極損福報的行為,而人的福報是有限的,消福不修福,則福盡災來,祿盡人亡。如果學生能接受這幾個事實,在趨吉避兇趨利避害觀念的作用下,學生們的節約意識和行為才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在高校,有團校有黨校,每年有一批批畢業的團員和黨員。另外,每年都有勵志獎學金獲得者、校級、市級乃至省級優秀學生榮譽的獲得者。這些優秀學生或者積極分子或者黨員活躍在校園的每一個地方,教室當然是他們學習的一個重要場所,那么問題來了,為何他們離開教室時(甚至是老師主動提醒),幾乎無一人隨手主動關掉電燈。這不僅讓人聯想:他們的優秀或者先進性體現在哪里?他們和普通學生的區別在哪里?評優或者入黨的標準究竟是什么?可能有人會說這要求太苛刻了吧,這點小事都上綱上線,畢竟金無赤足,人無完人。
可是筆者認為,節儉的私德甚至公德起碼應是評優或入黨的一個重要考核點,優秀的學生和黨員就應該和其他學生有所區隔,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涓涓細流,匯成大河”。節儉的品德就是這樣慢慢地形成的,優秀學生們帶頭踐行節儉的美德所形成的榜樣示范有利于帶動學校節儉風氣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