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 冉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 100081)
社區是城市社會的最基本組成細胞,和諧社區是城市健康的前提。近年來,社區選舉作為基層治理的關鍵,伴隨著居民參與和改變城市管理方式、促進城市經濟社會和諧進步而意義更加重大。具體選舉流程包括:先推選委員會,選民登記后推舉出社區成員代表,提名確定正式候選人后正式投票選舉。
近年來,國民素質在民主法治觀念的滲透下有了喜人提高,法制民主觀念也逐步成熟起來。為改善制度的生存環境,國家相繼出臺了《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選舉工作暫行條例》等凈化法規。堅持民主觀念引導,堅持按章辦事,領導干部以身作則,真正落實民主并加強組織管理,不斷實踐檢驗選舉方式的可行性。
縱觀我國民主選舉的建設成果:首先,民主觀念宣導獲得可觀成效,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民主活動,主人翁意識日漸加強,民主觀念與公民權利等觀點植入公民內心;其次,完善基層社區選舉制度是對國家政策的響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下基層組織的選舉成效取得了較大收獲;最后,基層選舉的透明化、公開化下,政府反思復盤,改革以往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將選舉程序、候選人要求等向群眾公開,切實讓人民享有知情權,由此選舉成果也更能得到認可。
經濟基礎不均下,居民參政意識淡漠。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國家和社會的主要任務集中在經濟工作發展上,視經濟以及經濟效益成為磨人的社會共識。“輕政治、重投資資”以小見大地體現了過分重視經濟發展下,國民對政治的相對忽視態度。
公民政治素養參差不齊,基層工作開展不暢。歷史因素下,我國政治文化中存在對文化權力的尊崇,這種尊崇伴隨的后果就是民主的自主忽視。應當擯棄從前工作中的那種“領導與被領導、監督與被監督、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重新確立官員與群眾的健康關系。其次就是以“法治”替“人治”。居民由于法制觀念的長期空白,很難在被侵權后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長此以往,居民會對法律賦予自己的權利不予理睬。而體現到選舉制度上,民主觀念的匱乏下,人民會天然地認為所選舉與自己無關,故而會自然而然展現出政治冷漠的態度。更嚴重的是,喪失法制觀念、輕視自身合法權益的維護下,公民的自身權利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輕易被轉移或者放棄。
政治體系的運作程序制度缺乏透明。雖然我國當今的選舉規范已然成型,但分析其運作機制與相關制度程序,都存在著較大的匱乏。更通俗地說,雖然有制度、有程序,但存在很多包括領導干部本身的群體,自身就難以按程序章法辦事。有章不循下,直接后果就是選舉制度的施行乏力。更嚴重的是,這種制度和程序的雙重缺乏會成為投機違法活動者的溫床。此外,相關監督機制的不完善,究其原因是因為公民民主觀念的淡薄。群眾忽視自己的公民權利,加之以干部玩忽職守,選舉結果必然是選民無法抉擇出真正能為群眾謀福利的好干部。
選舉制度程序不健全、不規范。社區選舉會對候選人提出法外條件。據《居組法》第八條,部分居民的被選舉權會被剝奪,這是對公民基本政治權利的直接損害。事實上,組織干預社區直選的現象在實際中也很普遍。常見的,每人的意見經常是組織意志統一后的體現,還有就是居民從候選人的信息開始就對選舉中的內容一頭霧水,更有甚者,社區居民會長期持有“居委會主任是由政府直接任命的”的錯誤觀點,就算有選舉機會也根本無法得知選舉人的有效信息,直接導致“看到哪個名字順眼就選哪個”的普遍現象。這樣的選舉下,社區民主的進行舉步維艱,社區選舉進一步成為社區政治體制改革的難關。
社區基層自治組織行使權力行政化。在實際行使過程中,居委會某種程度上會成為“準政府行政性組織”。行政化傾向下,居委會在居民心中的合法性存在嚴重質疑,居民也必定缺乏參與熱情。假設居民利益受到侵犯時,街道辦事處或居委會等部門不僅無法強令制止,反而還參與其中,居民在這種情況下的政治冷漠將會是必然。
針對制度等方面作出相關完善。只有規范行動才能加快選舉制度的民主化進程,細化到基層選舉制度,應當使其有章可循,具體則應從提名、選舉、監督三方面完善規程:一是嚴格把關候選人的參與資格,選取德才兼備的人選;二是應當規范選舉程序,確保差額競選,進一步細化選舉步驟;三是應加強監督,必須建立回應快、行使高效的監督機制,內外結合下保證社區基層選舉制度健康。
加強宣導引領。宣傳觀念的傳達是改變基層選舉制度重要抓手。首先要對干部進行民主意識與方法的雙向武裝,建立服務意識;其次則要引導黨員注重自身權利、責任、主體三位一體的統一,要珍惜黨和國家及人民賦予自己的民主權利;最后,應當在廣大民眾中實力宣導民主法治觀念,喚醒民眾內心對自己應享權利的真正認可,才能竭力保障自己的權利不受到非法侵害。
尊重選舉人意志,保障選舉公正自由。必須尊重選舉人的意志,方可選出真正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辦事的好官員。首先,擬定名單要充分考慮群眾意見;其次,保證無記名投票下選舉人不受干擾;再次,應增加選舉人了解候選人的對應渠道;最后,則必須保證選舉人在對候選人存疑時,可要求調換或另選候選人的監督權。
完善社區服務居民的全面參與。居民自治是社區建設的基礎和依托。推進社區建設的目的就是加強社區自治的自組織能力。切實保障人事任免權和財產財務這兩項居委會的重大自治權,才能使社區實現自治制度化,?;鶎诱墓ぷ髦攸c應放在思索如何通過放權和授權,利用直選為居委會注入活力;同時也應當探索如何避免居委會直選成為有名無實的過場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