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華
(中共永州市委黨校 湖南永州 425000)
執政層面。國家治理現代化戰略思想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領導人制度治理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從鄧小平首先提出要從制度上加強黨和國家的建設,強調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其思想內涵豐富,成為了黨和國家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江澤民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胡錦濤提出必須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要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習近平強調“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代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和國家制度治理的戰略思想。
制度層面。凡治國,必先定其制。在文明的結構中,制度文明反映和體現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應變能力,直接規定并影響其他文明維度的深度與廣度,正所謂:社會變遷,必合于律呂。制度前進一小步,社會進步一大步。制度是治國理政的基本規則,是國家機構正常運轉、發揮效能的基礎性架構和根本保障。國家制度與治理,是決定一個國家性質和競爭力的根本問題;國家應通過變革、完善、督查、維護制度等方式有效實施制度治理,這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中,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次“入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入“解題”階段。所謂“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就是通過系列的制度安排和宏觀頂層設計,使國家的治理體系日趨系統完備、不斷科學規范、愈加運行有效的過程。所謂“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現代性能力不斷獲取并逐漸強化的過程。其中,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體現國家的制度設計能力,治理能力現代化體現貫徹治理體系的執行能力。
我國制度與治理總體上是好的,有著獨特優勢,適應我國國情和發展要求。現已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走上了依法治國的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讓國人充滿制度自信。但也應看到,國家制度和治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亟待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制度設計不合理不科學。中央所制定的制度一般是指導性的、綱領性的,是地方各級政府子制度的制定依據和指導內涵。但是現實中,地方政府在落實中央制度時,照搬、照抄上一級部門的規章制度,缺少能夠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本土化的實施制度和規范,造成制度的執行停留在“寫在紙上,說在嘴上,掛在墻上”的表面,沒有真正落實中央的制度內容和精神。“規制部門化、部門利益化”,導致利益固化和社會不公較嚴重,部分政策失去公信力;同時,由于調查研究不深入,部分制度操作可行性不強,制度超前性與實踐滯后性矛盾較突出。
制度執行不力不到位。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執行是制度發揮作用的關鍵環節,執行力是制度力量的具體體現。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至關重要。如何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怎樣彌合利益分歧、紓解分化焦慮,如何促進社會公正,營造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環境,筑牢社會保障的底線?這些問題,是頂層設計的命題,也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無法回避的考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對原政策替代性執行、選擇性執行、象征性執行,使一些政策走樣變形。
制度監管不嚴不周密。有的人對制度缺乏敬畏,根本不按照制度行事,甚至隨意更改制度,導致各自為政、標準不一、寬嚴失度等問題;有的人千方百計鉆制度空子、打擦邊球;有的人不敢也不愿遵守制度,制度執行上做選擇、搞變通、打折扣的現象。由于之前違規違紀查處追責不力,導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作為或亂作為、陽奉陰違的現象大量存在,甚至極力逃避制度的監管,潛規則盛行,等等。
戰略布局上五位一體統籌制度建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是五位一體,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以確保國家民主法治,社會公平正義,個人全面發展。
路徑選擇上以加強黨的制度建設為引領。干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干部是決定因素。重在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黨的制度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及各項事業建設。要堅持以黨章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為核心,以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為重點,以加強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為基礎,健全黨內民主制度體系。一要率先試行在基層黨委差額提名、差額選舉。二要完善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形成責任制和長效機制,要求每位黨員聯系5戶非黨員家庭,負責對其家庭成員進行法制宣傳、政策咨詢、文化普及、素質教育、技能培訓、就業指導、信息服務、科技推廣、扶貧幫困、思想引導、心理調適等,形成責任制,并加強考核督查,推動廣大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重點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國行政管理正從以人治為主、主要依政策和領導人的指示辦事逐步轉向以法治為主、依法辦事的軌道上來。十九大報告多次提及法治,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使法治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基本規則。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決遏制特權和人治。
難點是解決好制度執行難題。“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習近平強調,關鍵在于落實。要制定強有力的組織措施、考核措施、激勵措施,健全抓落實的工作機制,特別是要健全人人負責、層層負責、環環相扣、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工作責任制。黨委政府要加大督查力度,將明察與暗訪相結合,強化責任追究,堅決防止搞變通、搞例外。自覺接受社會輿論和人民群眾的監督,建立群眾依法舉報有獎制度,并保護舉報人權益不受侵犯。
關鍵是有效實施制度領導。干事創業,領導是關鍵。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領導干部增強按制度辦事、依法辦事意識,通過變革、完善、宣講、督查、維護制度等方式,科學制定和有效執行制度,善于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有效實施制度領導。當務之急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公務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輿論引導力、科學決策力、有效執行力、嚴密監督力、統籌協同力。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變革制度,讓制度“聰明”起來;第二、完善制度,讓制度“公正”起來;第三、宣講制度,讓制度“神圣”起來;第四、踐行制度,讓制度“管用”起來;第五、維護制度,讓制度“領導”起來。
動力是振奮民族精神。干事創業,關鍵在人。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首先要引領全體黨員和干部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意識,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同時,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全民,倡導和促進國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推進社會科學發展和個人自由全面發展;最后,要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社會共識,振奮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