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
(貴州省遵義市第四中學,貴州 遵義 563400)
文化意識是英語的核心素質之一。從近兩年的高中英語試題來看,能否正確理解中英的文化差異逐漸成為考查的焦點。一方面,試卷增加了對熟語、熟語意義的考查。另一方面,選材更真實,語言更簡潔。這使得一些高中生在閱讀和解釋英語課文時存在障礙和恐懼。因此,在高中英語學習中,僅僅記住和背誦語言是不夠的,還需要了解常見句法和習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思維方式的差異是中英文化差異的特點之一。在語言學習中,這種差異往往通過句法反映出來。
兩種語言最明顯的區別在于句子成分的順序不同,尤其是定語和狀語。在定語中,中文經常使用“簡編”把一個單詞或短語結構放在主詞之前,也可以稱為“偏正結構”。英文除了一些短詞和特殊詞作為介詞定語外,往往把空格長、結構復雜的定語放在主語之后,也就是“后置定語”。后置定語的地位及其無限延伸性在中文是罕見的。因此,當學生遇到“求職”、“雜志專題學習”等詞匯時,他們無法準確理解短語中名詞和動詞之間的語義關系。漢語的“主謂”關系是一個容易理解的詞,它扭曲了語義焦點,無法準確理解作者的意圖。在狀語方面,中文經常把狀語放在謂語之前,狀語結構搭配明顯。英文的狀語不僅位置靈活,而且結構形式抽象,需要從語義邏輯和語法分析來判斷。學生們常把“with”這個副詞理解為“常隨”的意思。總之,某些句子成分的排列順序對學生的語言學習有一定的影響。如果我們不了解漢英思維的差異,語言學習的輸入和輸出效果就會大大減少。
在高中階段,被動語態語是英語學習中最常見的語法現象之一。受思維方式的影響,中英語在表達主動與被動關系上存在明顯差異。首先,“結構型被動句”在英語中常用來表達被動意義,即“被動語態句式”詞形變化明顯,中文則多用意義型被動句,而且變化主要注重意義而不是形式。其次,英語中除了固定句式外,還有“主動表被動“現象。大量研究發現,在中文,被動語態在英語中的使用頻率更高、形式更正式、使用范圍更廣,而在中文,被動語態很少用于表達語義關系。這些差異會影響英語學習。一句話沒什么好擔心的,學生們常常對句子中的主動語態感到困惑。在翻譯句子時,他們往往用“被”字句來表達被動語態,這與漢語的規則不符。在英語寫作中,主動語態常常用來表達語義關系,導致句型重復,缺乏地道的語言。
習語是英語國家歷史文化的載體。它們可以反映英語國家對某些事物的態度和價值觀。它們也是高中英語考試的重點之一。首先,受歷史文化的影響,有些意象在中英語中表現出不同的情感色彩,甚至相反。以動物為例,在講英語的國家,狗通常有積極的含義,表示幸福和幸運;而在中文,大多數含有“狗”一詞的成語都有否定的意思。因此,當他們看到“my dog days are over”這句話時,大多數學生會理解為“痛苦的日子結束了”,以“藍色”為例,就中文而言,藍色是一個中性詞。然而,在英語中,藍色不僅能表達高貴、稀有等積極意義,也能表達憂郁、低俗等消極意義。因此,在分析“look blue”“blue-brick university”的含義時,學生會感到困惑,無法判斷用顏色詞“藍色”所表達的情感色彩,會影響到下文的語境和理解。
其次,在表達同樣的成語意義時,中英使用的比喻有很大的不同。在中文中,經常用“珍珠”來表達自己的對某個人的珍惜、珍愛感情,但是在英語中常常用“蘋果”來表達,因此,當他們看到“the apple of each other’s eye”這句話時,有些學生常常把它翻譯成“眼中的蘋果”,但卻無法理解這個短語的意思。另一個例子是,中文經常用“老虎”來形容目前面臨的困難或障礙,而英語中常用“獅子”一詞。由于對中英喻體的差異缺乏了解,學生無法將表達短語意思的英文喻體轉換成中文的喻體,因此他們在理解英語習語方面存在困難。
一方面,受文化的影響,一個英語單詞可能有多種含義,這些意義往往是不同的,而且很難記住。另一方面,在傳統課堂教學的影響下,教師往往會將某一英語詞匯最基本、最常用的含義教給學生,這不僅會妨礙學生理解中西的文化差異,而且會使學生形成“一一對等”的思維模式語言學習,會影響語言學習效果。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熟詞生義”現象,培養學生自覺、多角度地看待英語詞匯的習慣,準確把握詞匯的意義和用法。
隱喻是表達語言意義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英語中常用的修辭手段。在精讀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隱喻的角度比較英文車輛和中文車輛,使學生對英語習語有更深的理解。鼓勵學生在口語和寫作中恰當地運用隱喻和其他修辭手段,使其表達生動多樣。
Lado 指出,學生在學習外語時感受到的困難程度與外語和母語的相似性呈正相關,即語言和母語的差異越大,學習外語的難度就越大。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對比分析法來引導學生分析中英語句式的差異,了解中英語的差異。他們應該事先注意到困難和容易出錯的地方,以避免將來出錯。英語學習,要認真分析學生的語言錯誤,針對錯誤點進行強化訓練,以達到正確使用語言的目的。
功能語言學代表學者韓禮德認為,語言學習應注重其語用功能,即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表達不同的意義。在英語學習中,教師應通過改變語境引導學生猜測詞義,了解文章背景,從一定的高度把握文章的走向,靈活運用語言知識。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吸收不同國家的文化知識,還要學會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具有扎實的語言交際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僅要為學生打好良好的語言基礎,還要滲透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學生準確掌握語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