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白嘎 宋振東
(南昌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西南昌 330108)
本文以“運用革命文化資源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研究”為主題,深入綜述了運用革命文化資源提升思政課教學存在問題及其相關對策。通過輸入(題名:革命文化)AND(題名: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北大核心和CSSCI中查找到4篇文獻。還通過網絡搜索的形式查閱相關資料,在知網中搜索(題名:革命文化),查找到CSSCI期刊論文83條,并對其中引用率最高的文獻進行了綜述。
關于革命文化概念的研究。王曉麗等(2018)認為:中國革命文化源于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實踐中形成的物質文化、精神文明和制度文化的有機統一體,豐富、發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文化財富。李東郎(2017)指出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領導全國人民為實現黨的政治追求和完成近代中國歷史主題而不斷開拓進取、艱苦卓絕奮斗的文化結晶,是在長期革命實踐中沉淀與孕育形成的所有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秦潔(2016)認為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
關于革命文化內涵的研究。李東朗(2017)認為革命文化具有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其主要內容包括: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革命思想;中國革命理論路線方針政策;輝煌革命業績和不朽革命精神;革命文物和文藝作品四個部分。崔利萍(2017)概括了習近平關于革命文化重要論述的深刻內涵:弘揚革命文化,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二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三要推進興軍強軍,四要全面從嚴治黨。
關于革命文化特征的研究。劉松(2018)論述了革命文化的三大特征:土洋結合,指中國共產黨人積極學習借鑒馬克思列寧主義“洋”理論,結合中國本“土”革命實踐,創造性地開展中國革命運動所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文化特征;分合交織,指這一時期國民黨、共產黨兩支力量的關系隨著革命發展,時而合作統一對敵,時而分野互相敵對,形成變動不居的革命態勢文化特征;城鄉各異,指中國城市和鄉村革命文化各有其特征。李康平(2015)從革命文化的學理特征、生成規律、文化品格等理論問題來揭示革命文化的本質屬性是一種先進的政治文化;從主導思想、價值目標、核心內容、精神形態等方面,闡述了革命文化和中華民族其他文化的區別,體現了革命文化的創新性。他分析了中國革命文化品格:自覺性與內生性相統一、科學性與政治性相統一、傳承性與創新性相統一、包容性與開放性相統一。
關于現實困難的研究。桑利娥(2020)指出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現實困難:對革命文化內涵與價值闡釋不足;不良社會思潮影響革命文化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與高校思政課融合度不夠。王會民等(2020)分析了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課問題歸因:社會思潮多元滲入導致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課紊亂化;理論研究淺易解讀導致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課表層化;實踐開展樣板傾向導致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課空心化。何虎生等(2019)論述了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課阻礙:知識欠缺:革命文化歷史真實性未得到充分闡釋;方法不當:革命文化現實指導性未得到足夠重視;價值短板:革命文化時代重要性未得到全面分析。徐美英(2017)論述了革命文化資源在思政課教學應用困境:革命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意識不強;革命文化資源發掘缺乏時代性;革命文化資源應用成效不明顯。
關于必要性的研究。王會民等(2020)論述了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課時代要求:革命精神融入思政課使立德樹人主題營養有味;革命歷史融入思政課使理想信念培育堅定鞏固;革命遺存融入思政課使家國情懷體驗感同身受。劉松(2018)論述了革命文化在整個文化體系中的作用:革命文化為國人保持重拾文化自信注入定力;革命文化為傳承優秀文化破除文化自信阻力;革命文化為先進文化提供文化自信動力。董淑萍(2018)指出,高校思政教育是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主要來源,對大學生價值選擇、行為選擇、目標確定有著重要導向作用,關系到大學生理想信念和未來發展。劉煥明等(2017)論述了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文化自信的核心和底氣:革命文化在繼承與創新辯證發展中樹立文化自信;在斗爭與反思辯證發展中樹立文化自信;在民族與世界辯證發展中樹立文化自信。徐美英等(2017)認為,革命文化資源是思政課教學優質資源,有利于引領教學方向、拓展教學范式、豐富教學內容。秦潔(2016)論述了革命文化是中華民族最為獨特的精神標識。革命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源頭,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動力。
桑利娥(2020)闡述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意蘊:革命文化是高校思政課教學重要內容;革命文化是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開展革命文化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重要環節。何虎生等(2019)論述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重大意義:教學需要:革命文化是思政課課程體系重要內容;文化傳承:革命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譜系關鍵環節;現實訴求:革命文化是培養擔當民族大任之時代新人不竭源泉。田旭明(2018)論述了弘揚革命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獨特價值功能:革命文化涵養德性,有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含的道德規范和精神品格;弘揚革命文化能增強政治和國家認同,有助于增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認同;革命文化塑造了神圣場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營造了良好情景氛圍;革命文化訴諸于客觀真理與事實,能增強民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信。崔利萍(2017)論述了習近平關于革命文化重要論述的時代價值:有利于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質;有助于抵御各種不良文化侵蝕;為實現民族復興提供精神動力。李東郎(2017)分析了革命文化價值:強勁地宣傳了中國共產黨革命思想、革命主張及其路線方針政策,引領實行革命和發展革命方向,發揮了普及革命理論思想的作用;做了廣泛革命輿論動員;提升了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認識。
桑利娥(2020)闡述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路徑探析:第一,夯實基礎理論研究,加強理論闡釋宣傳: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發,考量革命文化民族來源;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出發,考量革命文化文本解讀;從中國革命實踐出發,考量革命文化中國特色。第二,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加強理想信念教育: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大學生對革命文化認知;提高大學生對革命文化認知與鑒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引領作用。第三,豐富教學素材體系,增強教學時效性:充分挖掘革命文化資源;補充教科書的教學輔助文及插圖;在社會實踐中搜集有關革命文化素材。第四,注重教育方式方法,提升育人成效:營造良好革命文化教育環境;依托網絡平臺,打造互動課堂;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調身體力行。王會民等(2020)闡述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路徑:注重價值引導,培育大學生革命文化意識;夯實理論研究,增強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理論旨趣;優化教學方式,豐富大學生對革命文化內容獲得。
何虎生等(2019)闡述了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課有效路徑:把握基本原則,教師與學生相協同;提供有力保障:硬件與軟件相配套;貫徹主要方法:歷史與現實相統一;明確根本目標:理論與實際相呼應。朱志明等(2018)論述了革命文化融入立德樹人實踐實現路徑:融入教學活動,構筑立德樹人精神高地;融入制度建設,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融入校園文化,回歸立德樹人生活世界。田旭明(2018)闡述了以革命文化為載體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路徑:充分發掘革命文化中榜樣力量;注重革命文化生活化、形象化和具體化傳播;構建弘揚革命文化協同性和常態化保障機制。徐美英等(2017)論述了革命文化資源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路徑:加強頂層設計,增強革命文化資源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影響;健全工作機制,保障革命文化資源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創新教育形式,提高革命文化資源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時效性。張軍成(2017)提出要重視創新大學生革命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具體從校園活動、課程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分別提出了對大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文化教育有效途徑。陳云(2017)提出了革命文化弘揚路徑舉措:利用網絡平臺弘揚革命文化;鼓勵革命影視作品創作來提高革命文化普及度;通過保護革命遺跡,開發紅色旅游區來弘揚革命文化;根據主體特性來組織紅色文化活動;在教材中增加革命文化教育題材內容加強青少年學生革命文化教育。
學界關于革命文化資源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從整體來看,在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中,對某一地區的革命文化資源的研究較少;理論研究主要是收集匯總文獻資料,對歷史思考和現實認識不夠深刻。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既是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需要,也是思政課教學實際需要。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有利于樹立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豐富課堂教學資源,轉變大學生學習方法,切實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通過將革命文化資源融入課堂教學各個教學環節,促使二者進行充分結合,有效提高思政課教學課堂實效性,為學生建立起正確價值觀,切實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將革命精神更好地傳遞下去。需要聚焦于革命文化資源,深入分析革命文化資源對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必要性與內在價值,提出切實可行并具備針對性和創新性實現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