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鈺
(遼寧財貿學院,遼寧 興城 125105)
面對我國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教育部開始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高校也開始注重對于學生思政教育的課堂學習管理,高校思政教育的課程學習,可以有效提升我國整體的素質教育水準。但我國很多高校存在忽視思政教育的現象,沒有對思政教育課程進行相應的專業化培訓。所以,我國對現代化的新媒體教育技術要進行相應的改進。
在新媒體時代的環境背景影響下,人們開始熟練地應用起信息化的通訊設備,學生也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多媒體工具獲取各種教育資源的信息。例如,微信公眾號、教育信息網等,學生獲取學習資源的方式開始多元化,在這種情況的影響下,教師在思政教學的過程中,權威性會受到巨大沖擊。由于思政教育的教師喪失了班級的權利管理權限,不能對思政教育實行系統化管理,降低了思政教育的教學效率。除此之外,由于受到網絡中各種虛假信息的干擾,致使學生對于思政教師產生逆反心理,不愿意聽從教師的課堂教授。
新媒體技術為思政教育創造了良好的教學環境,促使學生獲取思政知識的途徑更為廣泛,但是也造成了思政教師與學生對于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依賴性。這種依賴性會降低學生對思政知識的主動思考性,也會減少學生彼此間的溝通學習,弱化教師與學生的情感溝通。而且學生會因為過度依賴新媒體技術的便利性,而喪失學習思政教學的主動性,教師也會因為多媒體技術的便捷性而產生忽視課堂教學的心理,這對思政教育的課堂開展造成了阻礙。
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是通過網絡發揮出特有的屬性,由于網絡具有虛擬性,致使學生在網絡中學習思政時也處于虛構的場景之中。學生通過利用現代的互聯網科技獲取思政知識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思政教師在一旁進行引領主導,由于網絡信息的難辨性和虛假性等特點,致使學生在網絡學習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不良誘惑以及接收到諸多的虛假信息,初中生的自我分辨能力還沒有完全構建,對于信息的判斷能力也還缺少一定的經驗,所以容易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多重不良信息的影響,致使大腦思維出現極度紊亂的現象,對思政教育的目的是極為不利的。
新媒體技術下的思政教學環境改變了我國長久的教育方式,打破了固有的學習時間與空間的雙重限制,但是網絡教學方式只能作為輔助的教學工具,并不能取代我國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方式才是我國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高校的思政教育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新興媒體技術為傳統課堂帶來的挑戰,思政教師應該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豐富教學理念,為了增進思政教育傳播的規模,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思政教育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中的基礎理論學習,更應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聯,連接社會中的實時熱點新聞。教師在貫徹落實思政教育理念的過程中,應以社會的爭議性問題作為思政教育的課外擴展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該事情的認識和理解,從思政方面對整件事進行評論與分析,引發學生對于思政理論的實際應用,推動高校學生的思政交流學習,激勵學生對于思政知識的學習應用。學生用學過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思政角度的分析與討論,增加學生對事物的判斷能力以及認識,協助學生在高校期間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對于新媒體中的虛假信息可以有效地判斷并解決,樹立思政教師在課堂中的權威地位。
高校生由于缺少一定的社會經歷,沒有足夠經驗可以對信息進行準確的判斷。而新媒體環境下網絡中的信息過于雜亂無章,學生缺乏相應的深度分析能力,造成學生在互聯網的學習中,容易造成思想意識的紊亂。所以,高校可以在學校的微信公眾號中創設社會爭議話題的討論平臺,讓學生在平臺下方發表自己對這件事情的看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在新媒體等網絡平臺中,思政教師與學生的教學地位是一樣的。高校的思政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向學生傳達正確的思想觀念,為學生的思政學習起到引領的導向作用,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對學生的思想動態有更清晰的了解。高校還可以通過校園講座等活動,為學生傳播正面的思想認識。
在新媒體的教學環境中,思政教師應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完善思政教育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思想政治的教學中,有效利用新媒體的屬性特點,創設良好的交流學習平臺,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思政的學習中,讓教師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的學習情況有著清晰的認知,從而針對學生展開目的性的思政教學。
簡而言之,新媒體環境下為高校的思政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促使思政教育的教學方式得到了多元化的發展,但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來源更為混亂,對學生的思想意識建立產生了誤導作用。所以,高校教師應盡量提升學生的信息判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