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怡
(哈爾濱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勞動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環節。隨著國內外相關學術研究的不斷深入,學界亟需對國內外的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性的梳理。因此,筆者從提出背景、學術定義、現實意義、基本特征、實踐路徑五個視角來梳理勞動教育的現狀,希望后續能涌現出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成果,以促進勞動教育及其相關研究的發展。
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勞動教育在不同領域和不同人群的貫徹執行。而最終目的的達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對其分步驟細化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重點是:勞動教育的研究現狀。據此,本文進一步將其拆分為以下五個子問題:(1)勞動教育的提出背景是什么?(2)勞動教育的學術定義是什么?(3)勞動教育的現實意義是什么?(4)勞動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5)勞動教育如何在實踐中貫徹執行?
筆者結合研究問題,通過翻閱文獻并嘗試實驗性檢索最終確定檢索詞:勞動教育;勞動教育and 實踐;勞動教育and 新時代。
為了進一步排除不相關和不具有參考價值的文獻,確保篩選工作的準確性,需要對檢索結果進行進一步審查和排除從而確定入選標準:
a.納入的文獻必須包括勞動教育的一個或多個視角:提出背景、學術定義、現實意義、基本特征、實踐路徑;
b.中文文獻和外文文獻均須涉及;
c.鑒于文獻研究的時效性考慮,文獻檢索年限確定在2018 年至今。
通過初步檢索和人工篩選后,剩余中文文獻113 篇,外文文獻37 篇。然后通過進一步瀏覽摘要,排除書評、專欄介紹、工作心得等,最終將中文文獻數量刪減至28篇,外文文獻數量刪減至25 篇。最后通過閱讀全文的方式,得到符合要求的40 篇文獻(20篇中文文獻和20 篇外文文獻),并從提出背景、學術定義、現實意義、基本特征、實踐路徑五個方面進行編碼。
通過對文獻的初步梳理發現,絕大多數文獻對勞動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實踐路徑進行分析,其次是對現實意義、學術定義和提出背景進行研究。總體來看,我國勞動教育的研究集中在實施路徑方面,在相應的理論分析、相應理論的概念、結構和內涵的深入剖析上呈現缺失的態勢。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發現,2018 年及以后勞動教育在國內的研究呈現井噴式的增長,總書記在多次重要講話中提及加強勞動教育。此外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因此這種趨勢在2020 年有望繼續保持。而勞動教育在國外的研究趨勢在2018 年處于階段性低谷,2019 年的文獻數量有所回升,預計2020 年的研究變化趨勢較平穩。據此可知,國外關于勞動教育的研究近年來變化較穩定。
筆者在對目標文獻的全文進行閱讀與歸納的基礎上選擇從提出背景、學術定義、現實意義、基本特征、實踐路徑五個視角來梳理勞動教育的研究現狀。
勞動教育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都被提到過,但在選定的文獻中,即2018 年至今的文獻,涉及的背景都與新時代有關。這部分文獻中的背景闡述總的來說可以劃分為宏觀的政策角度和微觀的主體角度(如,學生)。
從宏觀角度來看,張志勇和楊玉春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圍繞加強勞動教育做出諸多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論述。在此基礎上提出如何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勞動教育弱化、虛化甚至總體缺位的局面,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功能。[1]韓國學者Jeong Rok Oh 和Cho Hyun Park 從勞動教育的立法政策角度闡明勞動教育及其法制化的背景。[2]從微觀的主體角度來看,吳昌福從勞動教育對學生的積極影響角度闡述勞動教育的提出背景,他提出由于勞動對個體的深刻影響,勞動教育是學校教育培養發展學生的重要路徑,其能夠推動學生在情商、智商、逆境商、道德等多方面的發展。[3]日本學者美津濃勝康從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和社會保障角度著眼闡述勞動教育的背景,從而指出從業人員進行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問題,并在考慮工作場所實際發生的問題的同時考慮了未來的勞動教育問題。[4]
根據選定的國內外相關文獻來看,勞動教育的提出既是國家面對國內外形勢對社會公民的勞動技能、勞動意識等的要求,也是各主體基于現實要求和未來發展的需要。
總的來看,目前現有研究中涉及勞動教育學術定義的文獻總體較少,而已有的學術文獻的分布呈現出中文文獻多,外文文獻少的特點。選定的文獻主要根據不同的主體對勞動教育進行定義。
馮顏利以涵蓋范圍較廣的“人們”作為主體,認為勞動教育是對人們進行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樹立正確的勞動態度(觀)、通過日常生活培養勞動習慣和技能的教育活動。[5]選定文獻中以學生作為主體對勞動教育下定義的研究總體來說數量更多。檀傳寶從以學生為主體的角度對勞動教育定義,勞動教育是以提升學生勞動素養的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活動。[6]
因此,勞動教育的定義歸結起來是:勞動教育是以培養人們勞動素養為目標的教育活動,主要包括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樹立正確的勞動態度。
目前學界在勞動教育的現實意義方面的研究主要可分為宏觀的國家層面和微觀的各主體層面。
在宏觀的國家層面,張志勇和楊玉春指出,勞動教育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道路的內在要求,同時也在提高國民素質中承擔著特殊的使命。[7]這一論斷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層面指出發展勞動教育對我國的意義。Eric D.Larson 提到勞動教育是工會響應黑人生命問題運動的重要工具,從這個層面來看,勞動教育的實施有利于維護美國黑人的利益進而維護美國的國內勞工秩序。[8]從微觀的主體層面來看,針對大學生群體,楊建忠、王芳認為勞動本身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勞動教育不僅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而且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本質要求,是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迫切要求。[9]
根據選定的文獻來看,勞動教育不僅對宏觀的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而且對微觀群體和個人的素養的提高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國外有關勞動教育的文獻資料更傾向于具體的問題和矛盾,較為整體地把握特征的研究幾乎沒有。因此勞動教育基本特征這一部分的文獻研究集中地出現在國內。勞動教育基本特征的歸納基本上根據學者對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勞動教育的要求等的提煉概括而得。
尹者金具體地針對高校的勞動教育從四個角度闡述其特征,分別是時代性、實踐性、綜合性和適度性。[10]檀傳寶從勞動的內涵出發歸納出勞動教育的三方面特征,分別是具有普通教育的特征,價值教育的屬性,強烈的時代特征與社會屬性。[11]
雖然學界對勞動教育基本特征歸納的出發點不同,但其中存在一些共性。筆者將勞動教育的基本特征歸納為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具體來看,勞動教育的理論特征包括內涵發展性、內容系統性、價值弘揚性;勞動教育的實踐特征包括實踐適度性、素質養成性和時代社會性。
勞動教育實踐路徑的研究可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層面的對象是國家和政府,微觀層面的對象是具體的主體(如,大學生)。
從宏觀層面來看,孫會平、寧本濤從法制保障的角度提出多方持續進行中國特色勞動教育育人體系的實踐基地和法律制度建設,保障勞動教育有效可持續實施。[12]王秀玲在實踐路徑中明確強調政府決策的主導作用。[13]從微觀層面來看,班建武指出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應從單一到整合,共四個方面的實踐路徑,分別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指導勞動教育實踐,培育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態度,構建整合性的勞動教育實踐體系,構建開放性的勞動教育實踐體系。[14]魯滿新從勞動教育融通其他四育的角度提出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他指出,勞動教育應該寫進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勞動教育應該以“三全育人”為載體,積極穩妥推進,勞動教育必須以文化人,以行導人。[15]
根據選定文獻來看,筆者大致歸納出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五個主體。政府在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方面主要通過制定并出臺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從而為勞動教育的落地實施提供政策和法律依據。社會和家庭通過舉辦相關活動和給予獎勵等方式營造勞動教育的氛圍。學校主要通過課程的銜接安排,提供勞動教育的場所和基地等使勞動教育落地實現。學生在促進勞動教育的實踐過程中主要通過與以上主體積極配合,并加強自身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素養,從而實現勞動教育的落地實現。
通過文獻梳理后發現,學界已從勞動教育的多個視角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論述,為后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學術基礎。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學界在勞動教育領域的研究尚有缺陷,如,外國學者的研究傾向于具體的問題和社會矛盾,缺乏從宏觀角度對社會的勞動教育進行審視和思考。而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更傾向于實踐措施和路徑的思考,忽視了理論體系方面的歸納和反思。這為勞動教育領域未來的研究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