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敏
(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第一小學,河北 保定 074200)
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呈現出兩種偏差:一種過分強調數學化,重視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學習數學感到抽象、困難、枯燥;另一種過分強調生活化,每個知識點都在生活中尋找原型,缺少對數學更深刻的思考,學生的數學素養不能得到提升。為促進教師能夠從教學工作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握數學的本質,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尋找“數學化”與“生活化”的平衡點,加強數學學習的有效性,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構建在新課程的呼喚中,《數學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同時還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因此,為了給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可以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數學大課堂。其次構建在對教學實踐的反思上,封閉式的課堂教學,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主要是以感性材料為基礎,雖然可以讓學生把書本知識掌握得比較牢固、扎實,但是在培養學生思維的開拓性、創新性、延展性方面又具有相當大的限制。所以應該提倡給他們多一點實踐操作的機會。通過操作、觀察得到的知識鞏固程度要遠遠勝于教師反復的講述。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靈活處理教材,根據需要,重組內容,吸收并引進與現代社會緊密聯系的一些數學信息資料。
數學來源于生活,新教材更體現這一點。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而且有必要地還原數學知識的生活背景,把書本上的知識放在生活中來學習,讓數學問題生活化。在教學“線段”時可設計這樣的一個問題:將彎曲的道路改道,怎樣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從而總結成公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在數學教學中,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收集資料、動手操作、合作討論等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獲得探索數學的體驗,提高利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生活數學化。如,我們可指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為形式制作長方體形狀的包裝紙盒,利用已學過的長方體的表面展開圖的知識,美術知識、語言知識、生產常識對長方體和它的表面進行探究。以此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欲望,并通過小組合作自我解決問題,提高了自己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切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數學,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所以數學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體驗感受,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達到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
數學思考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就中學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理解與掌握基本知識、形成基本技能、學會數學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所以,我在教學中盡量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如“我們班想在“五一”購買一些大家喜歡的水果開一個聯歡會,應該買些什么水果,各買多少才合適?”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同學們會想到做一個調查,于是產生了統計的概念,然后再思考具體統計方法(展開調查—收集數據—整理數據—作出決策)。這樣激活了學生生活經驗,培養了學生搜集、加工、整理信息與合作交流的能力。只有回到生活實踐里去綜合地用“數學”,才能真實顯示其數學學習的水平。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多關注生活原型與數學模型的相結合,多組織開展一些聯系生活的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受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在數學教學中,要走生活化道路是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千方百計地讓學生走進生活化的數學課堂,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體驗感受,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總之,開展生活化數學教學能使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創設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情景,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從而達到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