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仲宏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0)
福州話可以說是閩劇之基本。而閩劇也是現存位唯一的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
福州市現今可分為五區八縣,雖然福州市當地的方言統稱為福州話,亦稱“平話”,但是在各個區與縣之間發音還是有所差別的。
福州話,又稱福州語,是我們福州著名的閩江其下游的舊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語。【閩侯、福清、平潭、長樂、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古田、屏南】是閩東地區的代表方言,是福州民系所使用的母語,屬于漢語族的閩語分支。
注意:福州雖然與莆田等地地理位置所在相近但是其本地華還是非常有所卻別的,福建省簡稱閩,但是閩劇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指福州話演唱的戲曲劇種,當然也有可能在閩北閩東地區看到閩劇的身影。
閩劇的其角色亦分行當,早期還較為簡單不完備。在儒林班、平講班中由生、旦、丑三個角色構成,又被人稱為"三小戲"。后來吸收徽班、京劇的分行,日漸完備,增加到了七個,有曰"七子班",后來再到了九個,稱"九門數"。隨著行當的細致化,又逐漸發展為"十二角色"。
到了我們這一輩,正當千禧一代。大人們很多時候在我們面前都刻意的不去講我們本地的方言,在我四歲那年,就被父母親接來城里住了。七歲以前有幸跟著爺爺聽聞到閩劇中福州話帶著音高的演唱。自從來了城里,很多時候很難再聽到福州話的聲音了。樓下大爺大媽為買菜討價還價與菜農偶爾發生爭執時,張口就來的福州話聽了還讓人感到那么一絲暖意。
記得當初2010 年的時候,也就是我剛來福州鼓樓區3 年時間的時候。福州最著名的景區就是三坊七巷,那時候的三坊七巷還沒有被現代都市的氣息所包圍。沒有現代流行音樂的地攤歌手,沒有旁邊的網紅一條街,沒有網紅奶茶店“喜茶”,東方百貨還初具規模。在那時候的榕城大劇院的檔期被閩劇排的是滿滿當當。我家那時就住在是三坊七巷的一隅,隔壁就是一個小茶館,晚上估摸著10 點左右,在三坊七巷的主道上擺臺搭戲的閩劇演員們表演完畢,他們就都來這兒吃茶。坐在窗前讀書的我時不時聽到細亮的女聲與充滿年歲臘味的男聲,勾起了我對孩童時思念的味道。
閩劇的發展:
閩劇因為活動范圍狹小,戲曲班子大多活動于我當初的老家(三坊七巷范圍)。在三坊七巷拆遷翻修計劃開始后,戲班子倒的倒散的散,很多班子都是由老一輩的人靠著興趣愛好傳承搭建起來的,因為場地原因就銷聲匿跡于三坊七巷的坊巷之中。這些老人于榕城劇院的簽約演員不同,他們憑著一腔熱愛用自己的年歲把閩劇護于枯槁身形之下,任憑狂風暴雨也要維持這傳承的火苗。終于,他們被迫放棄了。在那片樂土消失之后,我也搬出了三坊七巷。后來再見到閩劇也就是在電視上了。那時候有個“閩臺”。“閩臺” 的形形色色的節目有很多,但他們的共同點是福州話。
閩劇的傳承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快,人們越來越趨之若鶩工作時的要求普通話標不標準。很多多方言都在逐漸的消失,福州話也是其中之一。本篇論文想以閩劇為核心來呼應這個學期所學習到的內容。但是,閩劇是離不開福州話的,早在本篇文章正文開頭時就有提到,閩劇的基礎是福州話。面臨著福州話逐漸被我們這些新一代的福州人所淡忘,閩劇也面臨著失傳的風險。我覺得原因有其下幾點。
父母害怕下一代普通話帶地方腔調而刻意避免交流時讓孩子學習嘗試說福州話。現在的家長們生怕孩子輸在了“細節”之上兒忽略了咱們作為一個地方人們所需要的承擔起的責任和義務。福州話也好,福州的口音也好應該是我們作為這個地方人自信符號,而不是一味強調普通話的標準性去有意避開使用福州方言。
閩劇以社會歷史地理等原因搬遷,很多曲庫流失失傳,使得內容本就不夠豐富的劇種雪上加霜。造成諸多曲目原以閩劇為名卻變為其他曲目的驕傲,這就更要求我們加強曲目聯網的管理,建立屬于我們閩劇的曲庫,鼓勵人們去收集老一輩哼唱的閩劇,可以根據旋律來補譜填詞
缺乏創新,這一點可以說是前面兩點的延申。讓一位不會說也聽不懂福州話的人去觀看閩劇,再讓其喜歡上閩劇,我想是非常艱難的吧。既然受眾面小了,又沒有年輕一代的新鮮血液去充填閩劇的發展,使得閩劇演員這一行當很容易出現老齡化,后繼無人的現象。這一個個問題環環相扣鑄成了當今閩劇的窘境。現在福州市文化保護中心也在著急,閩劇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是馬上要瀕臨絕種。
我覺得問題的本質還是在于福州話的交流與傳播。福州作為福建的省會城市,擁有著自己的方言,不應該因為普通話的標準與否,說話是否帶著腔調而使得自己的本市的文化內涵流失。我們更應該抬頭挺胸,鼓勵福州話的說與講,在和五湖四海的兄弟們交流時應該自信的用福州話去表達,頗有我身為福州人我自豪地氣概。而閩劇就更是作為我們福州人精神文化的傳播形式,在他人聽到我們閩劇的演唱時可以很好的了解到我福建人民的精神風貌,更加注重閩劇傳承者的培養,開展少年班從小培養年輕一代人對閩劇的興趣。或許便可以初步緩解福州話與閩劇的窘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