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21)
吉林市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滿族打牲烏拉文化背景下,保留了大批非遺保護項目,學校自2009 年起,在全省高職院校中,率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引進校園,留住滿韻遺風,對旅游類專業進行人才培養改革,先后引進了“滿族珍珠球”和“滿族說部”等兩個國家級項目,聘請8 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文化專家到學院講學、傳授民間藝術和指導制作工藝,建立了“輝發滿族剪紙大師工作室”,被吉林市文化局授予“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基地”。
本校聚焦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園傳承,秉承“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傳承、開發和應用”的理念,針對滿族在現代社會逐步消亡的現狀,系統的開展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的活態傳承活動,形成了“區域特色旅游人才”的培養理念,將非遺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構筑了“一主二師三平臺四融合”的多元化非遺校園傳承模式。
本校以專業建設為主體,由學校教師與非遺大師組成二師教師團隊,利用教學平臺、科研平臺和大賽平臺三平臺,四融合為融合課程建設、實訓室建設、大賽建設和二三課堂建設,構建了多元化視野下的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職院校中的活態傳承模式。
(一)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職院中活態傳承的主要內容
1.將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納入人才培養體系。
學院在旅游系成立了“非遺教研室”,在建設滿族文化課程體系,其中包括專業核心課《北方民俗學》和專業選修課《滿族剪紙》、《滿族布貼畫》,面向所有旅游類學生開設。圍繞二、三課堂建設,組建“滿族珍珠球隊”、“滿族說部協會”等學生社團,涵蓋5 個門類6 項省級1 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將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融入高職院校實習實訓。
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訓室,展示滿族非遺文化中的經濟、文化、科技、藝術。承擔面向全校12000 人開設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中的滿族文化校內實訓課程。改編導游詞,將國家級非遺項目滿族說部中的《薩大人傳》和《紅羅女》等片段融入長白山景區和鏡泊湖景區講解詞中,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滿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3.將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學校的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圍繞滿族非遺開展產學研一體化研究,與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合作,承擔社科基金1 項,省級科研課題 7 項,發表論文 5 篇;自編并正式出版教材《圖說冰雪吉林》;建立“剪紙大師工作室”。
4.參與國家級課程資源庫《非遺手工坊》的課程建設工作,將省級非遺項目輝發滿族剪紙和松花江浪木納入課程資源庫。
5.參加非遺作品大賽,以賽促教。
獲得全國職業院校學生技術技能創新成果交流賽二等獎,中華職業教育非遺創新大賽三等獎一項、優秀獎一項,參加學校創新創業大賽,以非遺傳承和剪紙衍生品為理念的《非遺定制》和《剪映世界》獲得第六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校級優秀獎。
(一)傳統的非遺傳承方式很難適應現代文化的發展。
信息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使得傳統的師徒傳承方式很難適應文化產業的快速迭代升級,非遺傳承人的群體規模小,文化傳承的影響力不足。
(二)傳統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很難體現地域特色非遺文化。
省內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忽視滿族地域特色文化傳承責任,在課程設置中缺少能夠體現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模塊。
(三)高職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缺乏與產學研一體化的有機融合。
許多非遺的校園傳承僅僅停留在教學方面,缺乏非遺與課題研究和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特別是與創新創業大賽相結合。
(四)傳統的非遺傳承僅僅停留在校園層面。
沒有與實習實訓相結合,非遺的傳承沒有走出校園,服務企業,服務社會。
(一)將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專業建設相結合,通過培訓學生群體擴大準傳承人的規模,在學生中尋找有意愿者作為傳承人精細化培養。
(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將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課程體系建設和二三課堂的學團建設,通過滿族非遺社團活動帶動文化傳播效應,組建非遺傳承大師團隊。
(三)與相關科研部門合作,圍繞滿族非遺傳承的模式開展課題研究。組織學生參加非遺大賽,以賽促教。通過創新創業活動將非遺的衍生品通過創新創業大賽融入人民生活。
(四)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實習實訓,開發非遺旅游紀念品,編寫含有滿族非遺的導游詞,真正服務景區,服務社會。
在實踐過程中,本校構筑了“一主二師三平臺四融合”的多元化非遺校園傳承模式。
(一)傳承角度新,將傳承與旅游專業相,以專業建設為主體。
將滿族非遺的曲藝表演形態植入旅游專業人才培養中,其經典選段融入《吉林導游》課程中,旨在培養地方旅游專業人才講解并將成熟的節目帶入到旅游景區中,并在景區講解詞中加入滿族非遺的內容,使滿族非遺的常態化傳承傳播與旅游專業結合起來,開創了傳承和工作實踐相結合的新路。
(二)傳承鏈條新,將傳承與產學研相結合,由傳承人與教師組成復合型團隊。
滿族非遺的民間傳承人與學校教師形成“傳、幫、帶”的新型師徒關系,聘請國家級非遺項目評審專家和傳承人,通過民間傳承人——滿足說部教學基地——其他中小學這樣一個鏈條,實現滿族非遺的活態傳承體系。
(三)傳承渠道新,與多元化傳承途徑相結合:
用“非遺”傳承非遺,制作滿族非遺系列剪紙、滿族非遺系列布貼畫;排演滿族非遺情境劇;制作滿族非遺動漫等多種藝術手段演繹滿族非遺,達到滿族非遺傳承傳播多元化創新傳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