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海濤
(遼寧省本溪市第二高級中學,遼寧 本溪 117000)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它所運用的范疇越來越廣,成為人們生產與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因此近幾年來學校對于信息技術課程愈加看重,與傳統的學科相比較而言,這門學科的可操作性較強,傳習內容也更深透,所以老師在教學思維和模式方面也要做出改善,跟上科技進步的腳步,不能再用傳統的教學思想來教授。信息技術老師要更新授課觀念,改善方式,使講堂上的互動方式更豐富,讓同學們真正變成講堂的主體。以下就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為例子,敘述怎樣在授課的時候增強師生互動。
素質教育講求讓學生作為講堂的主體,雖然很多老師在現實授課的時候也在不停地改變自己的理念和方式,但常常流于形式,還是習慣于老舊的老師教同學們聽的方式,大多數學生既不習慣也不主動跟老師交流。有時候老師會采用課堂問答的方式強迫同學們參加互動,但是效果卻不理想,反而讓講堂的氛圍尷尬起來,甚至一些同學還會出現抗拒心理。導致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一方面是學生沒有認識到自己才是講堂上的主體嗎,主人翁意識不深刻,就會讓講堂互動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老師的授課方式也存在問題,收傳統授課方式的潛移默化,殊不知并不適用于當今的講堂上。
老師在現實授課的時候對互動的頻率會把控不均衡,極可能產生兩個極端的現象,要么就是全憑同學們自由發揮,暢所欲言,最后難以控制,要么就是老師一講到底,沒有任何互動和交流,導致課堂效率不高。有些老師為了極大地展現出同學們的主體地位,讓他們自由發揮,造成講堂上沒有確切的主體,出現混亂。雖然新課標要求讓學生作為講堂上的主體,但是這并不代表著老師可以完全把講堂交給他們,老師作為指導者,講堂上的節奏和流程須要他們來把控。也可能是因為老受傳統授課思維的影響太深,一時難以改變,沒有充分地起到指引學生的作用。
高中生的課業壓力很大,并且學習節奏很快,因此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沒有語數外等學科濃厚。因此老師要想方設法地利用科學的載體,以帶給同學們耳目一新的感覺,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互動教學的效果更好。老師在授課中可以借助機臺位置,把同學們分為4 到6 人的學習合作小組,合作研究和分析問題的答案,這樣的載體讓他們在學習中的交流更為有效。老師在授課的時候還要著重營造互動式教學的愉快氣氛,積極引導同學們投入到寬松愉快的課堂氛圍當中。只有為他們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才能有效果的激發他們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從而微互動教學的順利展開奠定基礎。
在信息技術授課的是后續,老師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整個授課過程中發揮對學生的指導功能,結合要點啟發學生們按照老師的引領逐層深入地研究問題,獲得答案,提升自己的實操能力。例如在“申請與使用免費電子郵箱”的教學中,可以讓同學們分組自己嘗試獨立申請,按照哦提示的步驟完成整個郵箱的申請過程,不直接教他們如何申請郵箱,而是讓他們按照步驟的提示,自己嘗試去獨立完成,遇到難點或者有疑問的地方在小組里相互交流研究,繼續申請直到完全掌握申請要領。這個過程既是對同學們啟發引導的過程,又是他們提升自主學習與互助研究能力的過程。
要提升信息技術講堂授課中師生互動的效率,首先老師應該制訂完整的規劃,根據授課內容準備好互動素材,最好是與現實生活有關的,以增強講堂的代入和趣味性。比如在《信息技術數據與計算》教材中,學習IT 技術有關內容的時候,可以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周圍的黑科技”,老師可以先列出一些例子,比如電動牙刷、藍牙音箱等等,這些都是日常中經常看見的東西,激起同學們的好奇心,然后給他們布置家庭作業,讓他們去找尋出更多自己感興趣的黑科技,然后跟同學們一起分享討論。通過采用布置作業的方式,訓練同學們用關鍵字在網上搜尋信息的技能。再比如學習“多媒體技術運用”的課程時,可以針對教材里的例子,設計出一些教學問題,多媒體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我們所了解的只是表面的一些知識,通過向同學們拋出問題,可以讓他們對知識進行探索,還可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但是需要注意,課件的內容和問題必須要緊扣書本,并且展開一些延伸,拓寬他們的知識面。這樣不僅讓同學們學習了課本上的知識,在交流的時候無意間也增多了自己的知識貯備,對表達能力的提升也有積極影響,還可以解決日常中碰到的現實問題。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見,信息技術是一個相比較而言互動性更強的科目,老師需要在講堂上和同學們有交流和推究。在實際授課的時候,希望老師們能使用有效果的講堂互動舉措,展現出同學們的主體地位,老師也要充分地發揮出指導作用,把握授課內涵,緊扣教材要點,對每個環節進行優化更新,以提升授課效果,促進他們綜合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