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新麗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附屬第二小學,廣西 崇左 532200)
版畫是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研究版畫的審美特點有利于人們發現版畫地價值,在有效保護版畫藝術的前提下對其進行科學利用,結合其他 藝術門類與美術教學,使其得到社會的認可、提倡和弘揚。版畫是一種十分古老的藝術形式,如我國早期的蝕刻版畫、木雕版畫等,正是這些多樣的藝術形式,增強了版畫的藝術表現力。在現代生活中,人們也會經常見到版畫。小學可以通過開展版畫教學,豐富美術教學內容,提升美術教學的趣味性。
當代版畫的概念主要指由藝術家構思創作并且通過制版和印刷程序而產生的藝術作品,具體說是以刀或化學藥品等在木、石、麻膠、銅、鋅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后印刷出來的圖畫。版畫在歷史上經歷了由復制到創作兩個階段。早期版畫的畫、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畫稿刻版,稱復制版畫;后來畫刻印都由版畫家一人來完成,版畫家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性,這種版畫稱創作版畫[2]。版畫發展源遠流長,版畫具有可視性審美的平面性造型及其純美術的功用、有藝術表現過程的間接性,藝術結果的復數,印痕藝術的審美特征。根據版畫藝術的特點可以將版畫按照不同角度進行分類,按使用材料可分為:木版畫、石版畫、銅版畫、鋅版畫、瓷版畫、紙版畫、絲網版畫、石膏版畫等;按顏色可分為:黑白版畫、單色版畫、套色版畫等;按制作方法:凹版、凸版、平版、孔版和綜合版、電腦版等;按照制作技法分:凸版版畫可分為:木面木刻、木口木刻、水印木刻、油印木刻,而凹版版畫可分為:凹雕版、腐蝕版、美柔汀版。
版畫的創作需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并且不僅僅是局限于思想上的聯系,更是一種觸覺能力上的飛躍。例如在小學美術教育低齡段版畫學習中,課程要求學生通過觸摸感受不同材料的紋路,利用這些材料拓印到紙面上留下紋路的一個過程則是由觸覺感受轉換到視覺感受的反應,打破了以往學生只是通過觀察獲取的生活經驗。
相對于傳統的水粉畫、油畫、鉛筆畫等,版畫的整個制作流程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和技術性,尤其在創作之前,工匠需要進行大量的前期準備。在進行版畫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親自參與實踐,這對學生的手眼協調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開展版畫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應用多樣化的工具進行藝術創作,并不斷提高自身的創造性思維。
“兒童的智慧在于他們的指尖上”(蘇霍姆林斯基)。版畫是一種有目的的創造活動,學生在創作版畫的過程中大大的有利于學生創造力的提升。小學版畫教育一般使學生沉浸在通過運用形象思維和感知能力來完成自己作品的樂趣中,由于受年齡的限制,小學生稚嫩的創作手法恰巧會形成帶有自己特性的美術作品。版畫的制作對釋放學生內心深處的想法以及提高創造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美術教育中版畫教學應積極開展多樣性教學,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美術教育中版畫藝術教學的多樣性應注重從課程目標、內容和組織形式等幾方面入手,注重版畫的實踐教學,通過實踐幫助學生更好了解和認識版畫專業性,從學習與創作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水平。首先,美術教育中版畫藝術的多樣性教學應主要體現在工具箱方面,版畫是藝術長期以來在傳播功能上的巨大作用都是版畫自身實踐價值的體現,因此在教育教學方面應注重多樣化教學和突出實踐性,通過具體的版畫藝術特點、版畫分類、傳統技法與創作新Neri 等多種方式凸顯版畫的價值,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認識和了解版畫的藝術價值;其次,美術教育中版畫藝術多樣性教學還體現為版畫的創作。當前學生的版畫創作受到的影響因素比較多,在創作過程中部分學生受到教師的指導過多缺乏自己的思想,甚至有的學生對創作的流程、構思的表達、如何選材等方面都沒有自主意識,單純的是依靠教師提供素材和資料,因此多樣化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進一步做好學生創作的多樣性指導,幫助學生在創作中尋找自己的思路和突破口,在選材和構思等方面幫助學生積極開拓思路,學會自己選材,學會自己構思,學會將自身的情感進行合理的表達,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在創作中尋找符合自己定位的模式。
在現代社會中,視覺圖像大量涌現,刺激了人們的視覺;生活節奏加快,人們需要獲得心靈的放松。版畫藝術具有詩意美、哲理美等審美特點,能夠滿足人們內心的需求和對情感意義的探索。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鑒賞、分析經典版畫作品,帶著創作版畫的目的觀察、體驗生活,使學生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欲望,表達主觀意愿,呈現出獨特的創作風格。
學習版畫可以提高學生的創作思維能力、動手實踐能力、感知能力和提高其藝術修養。運用到小學美術課堂中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同時有利于學生美術學科素養的提升。希望在以后的小學美術教學中,版畫這一塊可以得到大家的重視,使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