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霞
(錫林郭勒職業學院,內蒙古 錫林郭勒盟 026000)
在線學習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已經成為高職教育必然趨勢。云課堂·職智慧職教依托于互聯網、智能設備等現代化信息技術進行課上課下互動教學,實現了智慧課堂新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由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構成,課前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對本次課內容的規劃;課中針對教學重點難點進行交流討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扎實牢固的掌握重難點;課后針對課前、課中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鞏固。
筆者在認真整理和分析了高職畜牧獸醫專業《動物病理》課程現有資源,積極響應學院要求所有課程進行信息化教學的文件,收集、整理、制作了大量的教學資源,利用三個學期對《動物病理》課程進行了信息化教學,旨在將網絡課堂與現實教學融為一體,實現兩者的優勢互補新型課堂。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各種需求,推動教育的創新發展。
利用建設大量的教學資源,應用云課堂·職智慧職教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的設計有效的將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到教學中,實現了互動教學,其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利用教學平臺云課堂推送課前學習任務、線上作業、線上測試,進行線上線下討論、小組討論、課后答疑、推送相關拓展知識與技能等教學活動。
為了課前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課程資源,教師根據每節課教學目標制作PPT 課件、微視頻、微課、習題,收集并整理大量相關圖片上傳到智慧職教資源庫。在每次課前上傳教學任務書、微視頻及課件,要求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課前預習,完成教學任務書,梳理重點及難點。
課中通過線上簽到進行考勤,通過復習提問等手段檢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利用課前導入的課件、微視頻、微課進行教學,精講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適當設計問題、布置小作業(5-10 個選擇或判斷題)以隨時檢測學生課堂學習效果;
同時也可以利用頭腦風暴、討論等線上互動考核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學生也可隨時提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逐步解決,從而實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教師根據學生在課中的表現及完成發布作業或測試的情況,有針對性的發布需探討的問題,學生可利用手機端完成教師在平臺布置的作業、測試及其他任務,教師及時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評價;上傳與本次課內容相關的拓展性資源,開拓學生思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給學生推薦學習網站和書籍,以期學生更好的掌握相關知識與技能。
課后教師可以利用平臺統計學生作業成績、測試成績、課堂教學數、總成績、學習通過率等,教師在平臺模塊可得到學生學習成績的折線圖,學生學習進度、課件訪問數、訪問時長、筆記等其他數據信息,這些數據信息還可以導出以便統計分析,實現學生多樣性的個性化學習。
將課程信息化建設后,利用云課堂·職智慧職教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將學生、教師、智能設備有機結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習氛圍,實現了多樣化個性學習,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達到了明顯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信息化教學的優點如下:
通過信息化教學,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不僅僅只局限在課堂上,通過教學平臺,教師可動態的了解教學效果,及時掌握學生的需求,學生的疑問可隨時得到答復,有效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智能設備得到充分的利用,尤其是學生的手機,不再是一個接打電話、收接信息、玩游戲的“玩具”了,而是一個智能的學習工具,通過手機、電腦、教學平臺將課前、課中和課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獲取更多的優質教學資源及豐富的教學途徑。
利用智慧職教平臺的線上互動模塊進行提問、討論、頭腦風暴等充分調動學生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利用作業、測試等模塊有效監督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達到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提高教學效果。
隨著各種網絡學習平臺發展的逐步完善,構建智慧課堂成為教學模式創新的體現,因此,課程信息化建設刻不容緩。在對《動物病理》課程進行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有以下幾點深刻領悟:
在制作微視頻最好不要超過3 分鐘,學生在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或觀看一段學習視頻時,其專注度不超過3min;制作課件時,PPT 的頁數不要超過10 頁,必要時可以把知識點顆粒化分解,利于學生利用碎片時間進行查閱及學習;設計課中作業時,一定要采用選擇題或判斷題的方式,數量最多不要超過20 個,完成時間控制在5min--8min 之內,在學生的興奮范圍內;課中提問采用搖一搖、手選、搶答等多種方式進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設計討論、頭腦風暴等課中活動時,要緊密結合現代畜牧業發展、獸醫新型技術、國內外時事政治相結合,提高學生興趣,體現課程的實時性和專業性;設計階段性測試時,選擇題備選答案建議設置5 個,與執業獸醫資格考試相關內容相結合,為學生的后續發展奠定基礎。
總之,通過對《動物病理》課程進行信息化建設,結合智慧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了師生間的相互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成績,課程信息化建設有著重要的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