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君
(遼寧財貿學院,遼寧 興城 125105)
經濟法在社會推進的過程中具有很強的約束性和管理性,能夠以觀點批判的形式來促使人們接受經濟法的理論,從而讓經濟法理論的介質可以上升到更高的層面。在大數據時代下,要充分借助大數據對經濟法理論進行變革,通過有效的調整來促進經濟法在行業中的有效應用,更好的處理經濟法責任的問題。
當今時代是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不斷融合的時代,是可以進行海量數據處理的全新發展。在大數據時代中,市場調整已經成為提升市場競爭力的主要動力。在規范市場行為的環節中,經濟法在其中起到協調和調控的規范性作用,讓經濟法可以得到更好的認可。對于談起的政府行使權利擴張的問題,需要針對問題進行具體地分析,要對市場的調節能力進行提高,通過完善的市場調整機制來對市場的調節能力進行提升,發揮出經濟法的立法作用,保障經濟法執行的自由,緩和市場行為。
在移動互聯網的環境中,分享經濟已經成為發展的主流,這種經濟的發展可以更好地促進政府治理的新發展,能夠給政府治理注入更多的活力與動力,但是也有可能會增加信息犯罪道德的危機,是比較容易導致社會分化的,會給政府管理帶來巨大的挑戰。另外,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因素影響下,多種產品、服務賣家和賣家的平臺效應正在增加,但是其中也會出現一定的風險性,這樣就需要對十九大的共治共享戰略部署進行重視,在經濟法領域中確立與法治精神相契合的共治共享理念,通過國家干預和市場的自主化治理,拓寬公眾參與的渠道,對各類數據信息問題進行消解,同時更好地實現政府信息公開和數據權利保護的功能,促進數據公平和信息自由。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影響下,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發展,讓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以及交往方式都出現了相應的改變,一方面其可以構建出更加便捷、個性和智能化的商業模式和生活狀態,另一方面也會帶來較高的社會風險,比如說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等問題,人工智能的技術風險和道德風險等問題。在大數據時代高風險社會環境中,想要對經濟安全和社會安全進行保證,就需要對經濟法進行一定的調整,確立好風險控制的理念,塑造起合理化和法制化的公共政策機制,讓機會和風險可以實現恰當的權衡。
在大數據時代的影響下,很多價值理念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尤其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中,帶來了巨大的技術進步和人類福祉,但是同時也會造成新的社會裂痕,會出現權力和價值的階層分化,從而導致社會和政治的不平等現象。與此同時,大數據時代的發展還對國家權力的擴張性進行強化,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社會自由和權利,也會出現加劇市場資源配置和機會利益發展不平衡、不公正的現象。
在大數據時代中,要按照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的發展規律和政府治理創新的方向來進行經濟規制模式的創新,從而構建起大數據時代的新型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首先,要順應政府監管的改革,對保障經營賦權創新的模式進行探索。早在全國十三屆人大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就指出了發展平臺經濟和共享經濟的類型,要形成線上線下和產學研協同的創新創業格局,政府要對數據時代進行積極地響應。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經濟法規制模式的創新就需要與政府監管服務內容進行結合,積極探索出能夠保障經營自由和賦權創新的“放管服”經濟法規制新模式,從而營造出更加寬松和自由的經濟環境;其次,要對共享的法制經濟秩序進行構建。因為在大數據時代中,政府監管也會面臨更多挑戰,共治共享、平衡發展和風險控制等經濟法的新理念,可以更好地體現出其發展的精神。在數據驅動決策思維模式下,政府不能獨享數據,要在不危害公共利益的情況下對數據的可視化和透明化進行強化,并且要制定出與此相適應的監管和治理辦法。還要鼓勵市場主體進行自主會議,通過各種行業協會或者自律組織來制定出相關的行業規范和規則,確立起多元化的協商和自主治理體系。還要對數字鴻溝和數字壟斷的問題進行消解,建立起數據權利保護機制和制度,促進政府、市場、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共享和數據平衡;最后,要適應智慧社會建設的需求,對經濟智能化的法治化發展進行推進。因為智慧社會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類的生活,給人類社會發展走向帶來持久性的影響。大數據可以提供更加科學的決策,決策中人的主觀因素會被削弱,這就需要按照經濟智能化的需求來對政府治理模式進行重新塑造,讓經濟法規成為解決或預防市場失靈而產生的法律規則,從而維護法治化的市場經濟秩序。
大數據的到來讓政府治理開始面臨更多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經濟法理念的更新和變革,并且逐漸地形成了新型的市場賦權理念、共治共享理念、風險控制理念和平衡發展理念,在這樣的背景下,經濟法規制模式也需要進一步地創新和發展,以更好地推進經濟法的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