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會娟
(河南理工大學,河南 焦作 454003)
總書記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因此,提煉認識黃河文化的歷史特點、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對于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眾所周知,四大文明古國均起源于大河流域,中國也不例外,黃河、長江流域孕育了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由于河流提供了肥沃的沖積平原和有利的灌溉條件,極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因此形成了中國傳統的農耕文明。首都是一個王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而中國古代的都城大部分都選擇建立在黃河流域的北部地區,其中八大古都中有六座坐落在中原地區,更是有四座位居黃河河南段,在小農經濟占主導的封建傳統社會,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發展地相對于其他地區較為發達。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早期最主要的生活地區,而中國早期文化形態也在此地誕生。有學者總結到,進入文明社會后,黃河流域先后經歷了夏商周文化、秦漢大一統時期,隨后歷經各個朝代變更,最終主要在黃河流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系。[1]中央集權的政治體系顧名思義是將整個社會的權力集中到中央政府的國家政權制度,該制度由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后逐步建立,形成之后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這種制度在封建王朝建立期間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祖國領土的統一,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促進了各個民族、各個地區的交流和發展。同時,中央集權制度有利于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家大型工程及重大救援救災等活動的順利進行。
黃河多元包容的文化系統表現在多個層次。一方面,黃河流域儒家文化多元融合。雖然漢代之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儒家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加入新的內容,如魏晉時期吸收了道家老莊的思想、在受到外來文化佛家思想的沖擊與批判的基礎上,宋明理學吸取了佛家思想用來補充儒學等等。另一方面,黃河文化作為中國古代主體文化,其本身就是綜合各種文化而形成的。有學者總結到,黃河流域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包容性使得黃河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中成為一顆耀眼的星星。如結合大地灣文化、磁山文化和裴李崗文化形成的著名的仰韶文化、吸取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精華形成的龍山文化等等。[2]
總書記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啟示我們保護地球的自然環境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也將是造福子孫的重要事情。黃河文化作為一種農耕文化,農耕生產實踐要求天時、地利,順應自然規律,正如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的要根據自然規律順應天時地利,我們更要吸取祖先的經驗,把天地人統一起來,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取之有時用之有度,這都是從黃河文化天地人和思想中得到的啟示。在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黨和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而黃河文化蘊含的天人合一倫理觀,為我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寶貴經驗。
歷史上,黃河曾是一條多災多難的河流,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這也就注定黃河在造就中華民族偉大燦爛文化的同時,會因泛濫頻繁給兩岸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從遠古時期的大禹治水開始,中華兒女正是在一次次與洪水的斗爭中形成了不屈不撓的精神,鑄就了同根同源的華夏情。不知從何時起,我們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黃河兒女”,并因為這一個共同的名字而同呼吸共命運。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碧咸宵S河在行進過程中經過洛河、汾河等十三條支流,每條支流都孕育著各自豐富多彩的文化,而黃河吸取著不同地域的文化,從而具有了開放性和多樣性的特點。正如總書記所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中華文明以其五千年的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脫穎而出,當中華兒女駕駛著巨大的復興號航船駛向世界的時候,世界人民在疑惑一個問題:日益強大的中國能否給世界帶來和平?答案就是當然會。中華民族作為歷史上唯一延續性的文明,在發展歷程中早已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我們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不會排斥他國的文化和利益,終將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中堅力量。這也是黃河兼容并蓄的包容性給我們的時代啟示。
黃河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提煉認識黃河文化的歷史特點、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要吸收黃河文化的精髓,汲取黃河文化的力量,為復興中華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