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明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黃梅戲劇團有限公司,江西 九江 332500)
黃梅戲唱詞的一大特點是融匯安慶方言詼諧幽默的語言特色,體現了我國特有的地方民俗特色,這樣使得戲曲表演老少咸宜,受眾面更廣。特別是黃梅戲的旁白通過靈活運用修辭手法,唱腔輕快,同時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更加廣泛的激發關注的共鳴。下面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黃梅戲唱詞的語言特點進行闡述。
黃梅戲的表演者在進行表演時需要完美的把握不同字的聲母的發音,比如說這常見的鞋、吃、街等字。在安慶方言中充分的體現出了南方地區的語言特點以及北方地區語言特點的融合,這就讓唱詞顯得十分的生動形象。因此,黃梅戲的表演者在進行表演的時候,需要根據表演的實際情況來自己進行一定的調整。可以這么說,對于黃梅戲唱詞,它的一些聲母發聲的特點不僅符合樂理要求的特點,還顯現除了濃厚的方言特點。這也是用方言作為黃梅戲唱詞時,黃梅戲深受觀眾喜愛和認可的重要原因。
黃梅戲是以湖北黃梅縣采茶調為基礎的一種戲曲藝術,它之所以能夠從地方小戲到被全國人民所喜愛,其原因是在保留地方方言特色和民俗精髓的同時,更加凸顯樂理上的合規和藝術上的精益求精,使得生命力更加旺盛,易被群眾所接受。作為黃梅戲十三韻就是這樣子的。按照十三韻的要求,黃梅戲在演唱過程中的押韻包括三種情況,第一,韻母一樣;第二,韻母不一樣還是韻腹很接近;第三,韻母元音不一樣,但是韻尾一樣。因此對于黃梅戲的表演者來說,他們在上臺表演的過程中 不僅要做到合轍押韻,符合樂理需要,還要向觀眾們展現出黃梅戲這一以安慶方言為基礎的曲種的獨特的唱詞特點。
從黃梅戲的發展歷史來說,它是具有抒情風格、嬉謔特色的小戲,黃梅戲是以采茶調為基礎的。在黃梅戲的發展過程中,人們不斷地將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文化取其精華將以利用,這才變成了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所熟悉的黃梅戲的表演方式。經過歷史的變遷,唯一沒有變的便是黃梅戲的靈魂。黃梅戲的藝術語言和它所依賴的音質表現是一種相輔相成的特點,只有藝術語言和音質表現完美結合,才能展現出黃梅戲語言獨特的韻律美。
在黃梅戲的唱詞中,地方俗語以及歇后語使用的非常多。這些地方俗語有的是贊頌親情的珍貴美好,或者是抒寫人間百態,亦或是純粹地插科打諢,活躍現場氣氛。比如說順口溜和繞口令等在小戲中使用的非常多。即使它們在展現任務形象特點,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和表達故事情感等方面沒有什么作用,其本身也沒有什么說教的大道理。但是有了它們,黃梅戲整體的趣味性、詼諧性以及濃厚的生活氣息便會被體現出來,也就是所謂的“接地氣”,尤其是在正戲中加入一些俗語,這樣會調節現場氣氛,讓觀眾們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
曾經有人說,黃梅戲過于俗氣,難等大雅之堂。這種說法其實說的是早期的黃梅戲,黃梅戲在最開始出現的時候,的確在一些曲目有一些比較粗鄙的內容,主要是因為,剛開始黃梅戲是為了讓民眾在農忙之余的閑暇時刻放松,因此要和民眾的需求相一致。在黃梅戲走入城市之后,這種情況有了一定的變化。黃梅戲的創新與改造是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的,表演者做了大量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改編,進一步補全黃梅戲的大眾性和通俗性,并且積極地向其他戲曲學習,增加傳唱度。一大批優秀的作品被創作和重新呈現,在充實藝術觀賞性的同時,將黃梅戲推向了更大的舞臺。
就黃梅戲的道白來說,最開始是以安慶方言為基礎形成的。從黃梅戲的舞臺方言角度來看,可分為古裝戲、現代戲、生活小戲。在使用舞臺方言的方面,這三者也有著比較明顯的區別。古裝戲主要是以古代生活為基礎的,因此古裝戲的道白有著濃厚的古代風格,尤其是黃梅戲在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京劇的一些特點,就讓它有了和京劇類似的韻白;而現代戲是以現代人們的生活為基礎,在方言中夾雜著一些普通話,因此現代氣息濃厚;而生活小戲則使用的方言由于包含了較多的繞口令、順口溜等,它并沒有特意地對語言的韻味進行強調和調整,這就讓觀眾感覺到無比的親切。
我們從以上四個方面對黃梅戲唱詞的語言特點進行了分析。雖然說黃梅戲唱詞的語言以安慶方言為基礎,不過它在內容方面也有所改進。在如今,黃梅戲唱詞的語言進行不斷地改進。也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身為黃梅戲得到演出者,應該在傳承和創新之間尋求平衡,在繼承的基礎上將黃梅戲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