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
(貴州省大方縣牛場苗族彝族鄉牛場中學,貴州 大方 51600)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自然科學。當前,生物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如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時代脫軌,影響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部分教師認識不到創新能力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導致學生缺乏創新意識;還有一些教師雖然意識到創新能力的重要性,但缺少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本文對生物課程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研究。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就要對創新有較高的認同感,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教師要注重轉變教學觀念,將學生放到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獨立思考,大膽創新。對教師來說,最需要改變的就是要放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磨煉自己,逐漸提高創新能力。
此外,教師要注意幫助學生轉變學習觀念,讓學生意識到要依靠自己學習。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大學生自學的比例,當學生提問時也要注意讓學生盡量獨立思考,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自學意識。學生有了自學意識之后,教師只要稍加引導就可以讓學生自發地進行創新學習。例如,自學“流動的組織——血液”之后,學生會自發聯想“如果血液是組織,那么汗液是組織嗎”,然后自己去進行探究式學習。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其實就是創新的過程。學生有了創新意識,教師需要做的就是給學生自學空間,不干擾學生自學,也不盲目向學生提供幫助,要讓學生盡可能地獨立學習,這樣就可以讓學生自發探索、自主創新。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的個人興趣為基礎來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幫助學生適應創新,愛上創新。教師平時應多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了解學生的興趣。例如,教師發現學生普遍喜歡足球、籃球、羽毛球,就可以將體育活動與生物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探究“運動過程中人體內部發生了什么”。每個學生都結合自己感興趣的運動進行了探究,喜歡慢跑的同學說“慢跑時呼吸系統加快了速率,心臟也跳得更快,肌肉組織進行有氧呼吸”,喜歡籃球的學生說“打籃球時呼吸系統速率更快,心臟也跳得比慢跑時快很多,肌肉組織進行無氧呼吸”。
當然,并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可以與學生的個人興趣完美結合,教師可以通過其他手段來提高生物課堂趣味性,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實踐。例如,講解“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時,教師可以通過生物實驗來吸引學生,讓學生進行細胞分裂的觀察實驗,鼓勵學生在實驗觀察中深入思考,勇于創新。某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問道:“老師,細胞分為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當前實驗用的是哪一種呢?兩種細胞都可以進行分裂嗎?”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實驗用的是動物細胞,并鼓勵學生用植物細胞進行實驗來驗證猜想。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新的方法,教師可以采用創新情境教學、課前微視頻預習、實驗教學等多種方法,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創新情境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了解學科背景知識,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思考與創新。例如,在“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情境展示典型的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然后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學生會根據概念的定義和所展示的典型植物進行聯想與猜測,這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創新性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此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在課前通過微視頻的形式進行預習。教師可以在微視頻中加入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教師也可以開展實驗教學,讓學生在實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利用實驗來驗證猜想。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的創新提供便利工具,讓學生能夠無后顧之憂地進行創新。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一個人當他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去探索。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創造力發展的必要條件。學校創新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營造情境,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植物體的結構層次》一課中,在學習綠色開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時,教師可以事先準備一株綠色植物,最好盡量具備六種器官,可以考慮選擇一株石榴盆景。學生看到了這株石榴盆景,尤其是看到上面還結著紅紅的石榴時,興趣立刻就被調動起來了,都積極地、饒有興趣地觀察著、思考著這株石榴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有了濃厚的求知興趣,學生的精神生活才會豐富,思維才會靈活,這就為喚起創新意識和培養創造思維能力敞開了大門。
將學生放到創新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提升創新能力。本文從新在意識、新在興趣、新在方法、新在合作等方面,對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研究。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育教學模式,不斷探索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才能使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得到發展,才能培養新型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