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燕
(濟南職業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3)
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要把握好課堂教學這一主戰場。高職數學作為高職學生必須掌握的公共基礎課程,其教學效果直接關系到高職學生的整個學習效果以及今后生活。另外,高職學生普遍存在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缺乏思政學習動力等問題,承擔“課程思政”育人導向的重任,不僅是高職數學教師的責任,更是義務。因此,高職數學教學要改變傳統單一傳授數學知識的教學模式,創新“數學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相融合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教學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將高職學生思政教育融入高職數學課程教學,形成協同效應。對此,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對二者的相互融合展開積極實踐探索。
素質教育目標在舊的高職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有所體現,但是其指定的教學目標過于籠統,缺乏明確的價值塑造目標。高職數學課程教學必須具備明確的、具體的、可執行性的價值塑造目標,為明確高職數學“課程思政”在高職學生中的需求點,教師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對于“高職學生實際思政需求點”的多項問卷調查。問卷調查顯示:占75%的高職學生選擇“缺乏用哲學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59%的學生認為自身“缺乏自學能力”,38%的學生“遇到困難會退縮甚至放棄”,31%的學生覺得“與人溝通能力不足”,53%學生“缺乏數學學習自信心”,9%的學生存在“心理狀態失衡”問題,另外,還有21%存在“其他欠缺”。由此可見,缺乏哲學觀點分析能力、缺乏自學能力、遇到困難會退縮、與人溝通能力不足、心理狀態失衡等問題,是造成高職學生難以充分挖掘潛能、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因素。
所以,結合高職學生專業課程教學特色以及人才培養目標,以高職數學課程教學為平臺,實行“課程思政”,從哲學素養、心理健康、職業操守、文化自信等角度開展對高職學生的價值引領及品格塑造。具體價值塑造目標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幫助學生深化對“量變與質變、對立與統一的矛盾關系”等哲學思想的理解;第二,促使高職學生形成愛崗敬業、團結協作、吃苦耐勞、仔細認真、探索創新等良好的職業操守;第三,培養高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第四,培養高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自學能力,建立文化自信;第五,幫助高職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
1.哲學觀點的融入。哲學思想是無處不在的,微積分也同樣如此,例如“量變與質變”、“對立與統一的規律”等數學內容無不體現著哲學思想。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往往會覺得哲學抽象難懂。而在數學教學中恰當的融入哲學觀點,不僅能夠幫助高職學生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能夠提升學生運用哲學觀點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對立、統一”、“量變與質變”的哲學思想就存在于極限概念中。具體來講,函數f(x)趨于A,就是這個函數無限接近A的過程,但是就接近過程的每個環節來說,這樣接近又是有限的。而極限概念就是這樣既有限又無限的矛盾、統一關系。
2.良好職業操守的融入。強化高職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為其今后的職業發展夯實基礎。高職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豐富的職業操守相關內容。例如,利用高階導數定義進行高階導數的求解,必須從一階導數開始,逐階向上求導才能求得所求高階導數。這就體現出在工作崗位中做事一定要腳踏實地,切勿好高騖遠。而函數的連續性,則體現出做事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絕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撒網”。在講解牛頓—萊布尼茲公式這一知識點時,通過對這一公式由來背景的大致講解,讓高職學生學習這兩個科學家用于創新、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與創新精神,及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國界的道理。總而言之,高職數學課程教學內容中蘊含著大量的可執行的高職學生良好職業操守方面的切入點。
3.愛國主義情懷的融入。愛國主義情懷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在核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將愛國主義情懷融入高職數學課堂教學中,是高職數學教學義不容辭的職責。高職數學課程教學中,同樣存在著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點,例如在講解極限概念的過程中,可以向學生指出極限思想在我國源遠流長,如在魏晉時期,數學家劉徽的“割圓術”。在講解函數的概念是,則可以告知學生“函數”的概念最早是由清代數學家李善蘭翻譯得來的,另外,微積分也是由他最早翻譯出來且在中國出版的。與此同時,我國還出現了許多在世界數學領域都享有重要地位的數學家,如華羅庚、陳景潤等,他們在數學領域都有著卓越的貢獻。通過這些實際案例的講解,能夠有效地激發高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主義情懷。
思政教育在高職數學課程中的融入,應該是將思政教育與高職數學課程教學巧妙的融為一體,而不是機械的進行簡單疊加。其教學方法可從以下三個環節入手:
首先,在課前自學環節。高職學生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特別是對于數學、英語等公共課程的學習,更是缺乏自信,這時由于他們缺乏必要的自學能力以及自學資源。為了提升高職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借助超星學習通網絡等教學平臺發布微課、教學課件、預習任務單等,培養中職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良好學習習慣。長期堅持下來,必然能夠提升高職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升他們對于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從而實現高職學生的文化自信價值目標。
其次,在課程教學環節。在課程過程中,根據高職數學教學內容設計教學任務、規則及評價標準,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共同完成數學教師所布置的教學任務,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在這過程中能夠有效地培養高職學生團結協作、交流溝通等職業操守與職業意識。例如,在講解函數最值時,可引入當前熱點時政問題-“由美國挑起的中美貿易戰”,引發全班同學的熱烈討論,讓學生理解國家利益的重要性,不僅國家要追求最大化的價值利益,個人同樣如此,每個人都要學會以最小化的成本,去追求最大化的價值。通過聯系數學教學內容,將思政教育與高職數學課程教學巧妙的進行融合,從而使思政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在課后任務環節。例如在學習完高階導數知識點后,可布置如下課后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去分別搜集通過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努力而取得成功的案例,并整理成報告的形式;或者在講解完牛頓—萊布尼茲公式后,布置以小組為單位,查找你最尊敬的數學家,同樣以報告的形式呈現等等,這樣的課后任務案例不勝枚舉。通過完成課程任務,能夠很好的培養高職學生的查閱、整理資料的信息素養以及遵守規則的職業操守。
科學地考核評價方式是高職數學課程教學的重要構成,起著教學質量監控以及激勵導向的作用。“課程思政”理念下的高職數學課程教學應建立包含思政教育的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其激勵導向與評判作用,其考核評價體系不僅要包括形成性考核,同時還要包括終結性考核,其中形成性考核中可以針對高職學生的思政作業的完成情況以及課堂表現進行考核。在終結性考核中,通過開放式的考題形式考核學生從高職數學課程中所獲得的思政教育內容。
除了課堂教學這一平臺外,“課程思政”還可通過開發第二課堂開展對高職學生的思政教育。通過學生的數學協會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且高職學生感興趣的第二課堂活動,讓高職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接受思政教育,可謂一舉兩得。例如,開展全校性的數學競賽,樹立高職學生的競爭意識;舉辦專題演講活動,通過講述我國數學領域的名人軼事培養高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通過知名建筑體的數學美展示不僅能夠讓高職學生感受數學美感,同時還可以讓高職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高職學生對于高職數學的學習積極性;還可通過開展數學趣味游戲等相關活動,從中培養高職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提升高職學生的溝通能力。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不僅是思政教師與院校輔導員的工作職責,更是每一位學科任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思政教育與高職數學課程教學的有機融合,可以形成協同效應。但是在現階段,高職數學“課程思政”只是暫時在小范圍內實踐,并未廣泛落實于所有的高職課程教學中去。所以,高職教師在不斷強化思政素養的同時,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式,將“課程思政”教育真正貫徹到高職課程教學中,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