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亮
(河南內鄉縣衙博物館,河南 南陽 474350)
中國是較早制定官吏退休制度的國家,退休制度是我國官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稱縣令為民人之師。師,所以承芳流而宣教化也。縣官是親民之官,官之好壞、善惡、清濁、貪廉,直接影響到黎民百姓的生死存亡;關系到國家政權的安危盛衰。故各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縣級政權建設和選拔優秀人才擔任縣級長官,以致有“郡縣治、天下無不治”之語。古代的退休制度僅限于官吏,普通老百姓不能稱“致仕”。它始建于周朝,形成于漢代,發展于唐代,完善于宋、元、明、清時期。在周朝《禮記.曲禮(上)》中有“大夫七十而致仕”,“七十歲”是古代退休制度關于年齡的最早記載。南北朝,南齊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 年),御史中丞沈淵上奏:“百官年老七十者,皆令致仕。”這時,從約定成俗的七十歲退休制度,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法律內涵。關于“退休”一詞最早的紀錄出現在唐宋,唐散文家韓愈在《復志賦序》中說:“退休于居,作《復志賦》”。而后,人們就漸漸沿用傳承“退休”一詞,研究較為完善成熟的官吏退休制度,我們可以從退休年齡、退休原因以及退休待遇等幾點重要信息上了解。
首先看看各個時期規定衙門官吏退休的年齡。古代的官員都是幾歲的時候退休的呢?古代,官員要想退休是達到七十歲高齡的。現在人們很在乎的一個問題就是退休年齡,現代社會人口老齡化的現象非常的嚴重,導致國家不得不延遲退休年齡,因為如果退休太早了就會導致勞動力不足,影響經濟的發展。古代很多的官員也會考慮這個問題,那么從周朝開始,至明清朝時期基本上都將七十歲規定為退休年齡。但是古代的官員能活到退休的人數少之又少,能夠熬到“退休”實屬幸事,所以古代官員退休又自稱是“乞骸骨”。更有甚者元朝的郭守敬,年逾古稀最后86 歲時死于任上,宋朝的向敏中、孫固等老臣,都是年邁死在任職期間,所以明清時期皇帝把舊的退休制度做了重大調整,進行人性化改革。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 年)二月,朱元璋“命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將退休年齡提前至60 歲的皇帝。五年后,即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 年)八月,朱元璋又頒布人事新政,《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四)記載,“命內外指揮、千、百戶、鎮撫,凡年五十以上者許以子孫代職。”朱元璋又中下級官員退休年齡提前至50 歲。但是在明代200 多年間里,朱元璋規定的退休年齡一直在不斷反復,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又恢復“七十歲退休”的古制。明孝宗朱祐樘時期,即使40 歲主提出退休也會被批準,沒有年齡限制,類似今天的“內退”。但是明代退休年齡基本上是60 歲以上。特別是清代,為了避免在戰場吃虧,對朝中軍官退休卡得很嚴,因為中低級軍官需要耗費更多體力和精力,所以清朝規定,“參將為54 歲,都司守備48 歲,千總、把總45 歲”。到了清朝的時候,規定退休年齡為60 歲,但是也要經過一層層的審批才能退休,雖然清朝提前了退休年齡,但是真正拿到退休資格的人除了一些皇親國戚外,一般也是都拿不到的,而那些能拿到的,他們本來也不差這點錢。
至于官吏退休的原因也分很多種。內鄉縣其間“為官斯土者殆不下千數百人”,然由于年代久遠,見于舊志記載的卻為數不多。有史可據,僅自金至清,便有185人任內鄉縣令,其中多為循良著績、興學育才、種種善政之清官。特別是元好問、高以永、章炳燾等人,有年老退休,有生病離任的。明弘治四年(1491 年),皇上專門下詔:“自愿告退官員,不分年歲,俱令致仕。”一些年齡增大、身體情況欠佳者“老病不堪厘務者”和“老疾不能任事者”的官員可以主動請辭,提前申請辭去官職“告老還鄉”。在古代,提前告老還鄉的情形并不罕見,有的甚至年齡還不到,也主動讓賢。只要官吏提出申請,皇帝一般都會準許。但是也有例外,大臣申請退休皇帝不允的事更是時有發生,宋朝時皇帝器重的重臣到了法定退休年齡七十歲仍不準退,到了七八十歲終于忍受不了長途跋涉之苦死在赴任途中。一方面說明這些大臣被皇帝所倚重,一方面也說明了大臣一旦為官,便失去了人身自由。明孝宗就曾專門下詔:“自愿告退官員,不分年歲,俱令致仕。”在這些告老還鄉的官員中,除了自身體弱多病,深感難當重任而請辭外,也不乏有的官員已無心于官場,向往歸家田園生活,為了免受官場羈絆,或者為了避其鋒芒,規避政治風險而提前退休,這些官員是做官為人臣者的最高境界。和皇帝遲遲不準退休的官員相反的是,一些年老病重、不被看重的官員,朝廷希望他們早早退休,甚至勒令退休騰地方。對于一些軟弱無效能、貪贓枉法的官吏,或者由于重大過錯而遭到彈劾,但所犯罪行又不足以訴諸刑罰者時,皇帝甚至可隨時勒令退休,解職回鄉。因為這并非一種體面的退休方式,所以也就無法享受正常退休的各種待遇了。
退休后的待遇歷代差別很大。古代關于“退休”一詞的說法還有“致仕”“致事”“致政”等,《春秋公羊傳》上說“退而致仕”,即“還祿位于君”,意即交還權利于君王。《禮記》記載有:卿大夫致仕“國老”,一般官吏致仕稱“庶老”,表示對老臣的政治待遇上的尊重。唐朝,五品官以上官員退休后只給一半的俸祿,六品官以下退休后是沒有退休金的,如果一等的功臣元勛,皇帝特批退休后享受全薪,這種退休工資待遇制差別化很大。而宋朝的退休官員待遇最好的,為了鼓勵退休,官員退休時皆晉升一級,而且退休后仍有加銜晉級、參與朝政的權利。相對來說,宋朝允許帶職退休,退了和沒退差不多,除了沒有了實權,待遇不變。明初就規定退休官員不僅在參加宴會、祭祀等禮儀活動中受到尊重,仍享有原有職級的禮遇,但是隨著明清時期皇權的高度強化,君主專制集權不斷加強,皇帝對官吏嚴加管理,官員退休后權力越來越少,名義上不再擁有實權,這是明清兩朝的退休制度和前朝的重大不同,明朝還規定三品以上以本品致仕;四品以下并現職任滿三年而無大過者,可升一級致仕,即官員任現職滿三年且無大過錯者,規定退休時候都晉升一級;若有過而不稱職者,以原級致仕。明朝初期還規定“仕官食原俸”,可以領取任職期間100%的退休金,但是皇帝朱元璋很快就取消這項制度。朱元璋出身貧苦,痛恨貪官污吏,更對滿口仁義道德的士大夫們十分不滿,不僅“百官俸祿之薄”,而且退休后連“退休金”也沒有。明朝整體的退休制度都比較嚴苛,如果有退休官員家里實在太窮的話,“家貧不能自存者”,經過調查鑒定屬實后,才勉強給個“養老補貼”,一般是“有司月給米二石,修(終)其身”,這些僅有的工資雖然有點低,卻也有些特權:免除退休官員的賦稅和徭役。明朝完備的退休制度為清朝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清朝基本上也是按照明朝的退休制度執行。
古時官員退休制度的意義。總的來說官吏的退休制度加快封建官吏階層的新陳代謝,促進統治階級人才流動的良性循環,有利于統治者及時補充新鮮血液。在古代,做官其實和參軍一樣,只不過形式不一樣,都是身體是國家的,哪怕你戰死或者病死朝堂,皇帝如果沒有特批,“退休”也就只是個擺設而已,沒有實質性的意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臃腫的官僚體系和嚴峻的冗官情況,對帶動政治經濟、推動社會發展、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和減輕財政壓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是,中國古代的退休制度歷朝歷代各有得失,后人對其討論一直不休。實際上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官員留戀官位,不愿意退休歸鄉,這是因為與在任時相比,退休后的權力大幅縮水,也不容易撈取不義之財,在位和不在位差別實在是大,所以很多官員會用很多方法來逃避正常的退休。這是封建專制社會無法根本解決的社會問題,也是致仕制度無法全面完善的根本原因。只有在人民當家作主的今天,全體公民的退休制度才能真正得到落實,每個人都有權利去過好自己的幸福晚年。然而待遇的好壞是關系到退休官員老有所養、老有所尊的大問題,如果沒有退休金,待遇不優厚,退位后的日子難以保障,因此明清官員們為了能在退休后養家糊口,安穩過日子,就會在任職時瘋狂貪污,大肆斂財,貪腐之風愈演愈烈,不降反升,而這一切又給廣大普通勞動者加重了災難,人民深受其害。
官員致仕制度打破了為官終身制,是政治生態健康前進的一種反映。明清兩代是官吏退休制度日趨成熟完善時期,也是中國專制制度的頂峰時期,通過建立健全的官員致仕制度,能為官場及時的輸送新鮮血液,使官僚隊伍得到更新與循環,它能防止一些官場老油條人浮于事,又可以適當的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對整個統治階層來說,是有百利無一害的。但是皇權的至高無上性和皇帝自身統治的特殊需要,使得官吏退休方面的要求不斷改變,而退職后待遇也表現出極大的不同引起了殘酷的政治斗爭,由此可以看出,退休制度對研究封建時期官僚制度有著極為深遠意義,濃縮了很多歷史的興衰教訓,也關乎著整個國家的命運,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