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瀟瀟
(南京林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0037)
引言:實踐育人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高校志愿服務是大學生群體中系統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是落實高校實踐育人具體工作的重要載體,高校要將實踐育人的教育目標與大學生志愿服務相結合。高校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活動的出發點與歸宿在于培養學生的志愿精神,提高其實踐能力。高校不僅需要創新管理機制,同時需要關注大學生志愿服務開展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培養目標,尋找突破口,提高實踐育人的整體效果。
豐富大學生志愿服務教育理論能夠有效的改進傳統實踐育人方式存在的問題,制定針對性解決方案,充分發揮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作用,而且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其對社會志愿活動的認識,確保在日后工作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明確自身責任,樹立正確的三觀。與此同時,在實踐育人的背景下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教育工作,還能夠分析當前高校志愿服務的現狀,并合理的融入聯動機制,制定針對性開展方案,解決傳統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改善并調整實踐育人的策略,確保能夠有效落實高校實踐育人的具體工作,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效率,達到最初所設定的目標[1]。
據實際調查,高校在實際開展志愿服務的過程中,過于注重弱勢群體的服務,從而無法充分展現實踐育人活動開展的效率,同時難以滿足發展型需求的較高層次。再加上不僅教師所涉及的活動不夠充分,導致活動開展過于單一,同時還會受多種因素限制,難以調動高校學生的參與熱情。除此之外,各個志愿服務主體之間沒有充分聯系,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高校學生之間溝通相對較少,而且還會受人力資源與物力資源的限制,甚至部分高校不夠重視資源管理工作,無法保障志愿服務順利開展。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社會志愿服務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能夠幫助學生成長,并樹立正確的服務理念。因此,在實際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聯動機制的過程中,需要事先明確活動開展的目標,并根據志愿服務構建組織體系,同時需要注重網絡信息化技術的運用,確保聯動機制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能夠解決當前組織主體間溝通存在的不足,并拓展志愿服務的開展途徑,建立并整合組織體系網絡,確保各個環節志愿活動能夠有效銜接,充分發揮聯動機制的作用與優勢。與此同時,由于大學生志愿服務受人力資源與物力資源的限制,無法提高志愿服務的效率。因此,要想充分解決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還需要高度重視有效資源利用,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作用優勢,確保不同專業志愿者之間能夠有效溝通與交流,為后期的志愿者工作開展打下良好基礎,同時能夠拓展物力資源途徑,保障志愿服務活動的可持續開展[2]。
首先,校際聯動機制的開展,校際聯動指的是高校與不同校區、不同高校、中小學之間聯系而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由于傳統校級志愿服務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而且無法實現有效溝通,為了有效解決校際聯動機制所存在的問題,則需要加強各個環節的溝通與聯系,確保彼此之間能夠相互學習,完善自身的不足,提高各項資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保障志愿服務活動的順利開展,充分發揮校際聯動的作用優勢。
其次,校企聯動機制的開展,校企聯動機制指的是高校與各個企業之間的協作,并組織開展大學生志愿活動這種模式的開展,能夠有效的豐富大學生志愿活動的物力資源,同時能夠確保大學生運用自身專業,鞏固所學知識,為日后的學習與走向社會打下良好基礎。而且校企聯動還能夠為大學生提供優質的實踐平臺,幫助其參與專項實踐訓練,明確大學生自身的不足并積極改善與調整,確保其適應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大學生到企業當中參與不同的工作,為高校的人才培養提供有效渠道,彌補傳統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不足。
最后,校政聯動機制的開展,校政聯動機制指的是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活動時與社會人群融合,這樣不僅能夠拓展人力資源,同時能夠嚴格遵守政府與社會對志愿活動的各項要求,保障物力資源得到有效支撐,確保大學生志愿活動能夠順利開展,并培養大學生的綜合意識。除此之外,為了確保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活動時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政府還可以適當的引導開展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志愿活動,并制定針對性培養策略,確保校政聯動機制能夠滿足實踐育人視角下的各項要求,并為學生的日后發展提供有力幫助。與此同時,大學生也需要注重自身的責任與義務,確保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時能夠充分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并積極參與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總而言之,大學生志愿服務除提供服務、奉獻愛心以外,更重要的是增加個人閱歷、擴充視野、適應社會等。改善各個環節所存在的問題,提高實踐育人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在實踐育人的背景下不僅需要注重大學生志愿服務聯動機制的構建,同時還需要創新培育思維,不斷調整并改善傳統實踐育人對策,確保能夠將其落實到實處。創新人才挖掘的途徑,為日后的高校教育與管理打下良好基礎,全方面提高高校人才的綜合素質,達到實踐育人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