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明
隨著社會的改變,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學生是國家的棟梁之材,因而要讓學生樹立該有的價值觀,培養學生很好的性格特點。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可以通過高效的課堂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那么我們應該提出什么樣的課堂教學策略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和大家一起探討。
語言能力是體現核心素養最基本的表現手法。因而我們要借助各種方式對學生的語言能力進行提高。提高語言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讀。在學習一篇文章時,反復地朗讀課文可以加深對文章的印象,以及理解,從而達到共鳴,引起學生的共情能力。
對于語言的積累,我們在學習一篇文章時,要讓學生把優美的句子詞語進行摘抄,并記憶,這種方式可以隨時在腦中提煉句子,促進學生的理解,表達能力。比如《海上日出》這篇文章,是一個寫景抒情的文章,文章運用了反襯以及擬人的手法,并且這篇文章字句都非常的生動優美,用很多美好的句子來描述日出。我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朗讀文章,讓學生真正地體驗其中的情感,能夠真正體驗那種借景抒情的感想,從而和作者達到共鳴。
此外,我還會讓學生學習文章中的修辭手法,對其進行摘抄,掌握,并運用。在朗讀過程中不僅可以對語言進行積累,還可以對情感進行分析,從而達到雙面的效果。這種語言構建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對語言的積累,還可以體驗文章的情感,此外對于學生表達能力也會有所提高,在表達能力提高的表現中能夠促進學生的發展。
思維能力也是核心素養下的基本能力。作為教師我們要很好地通過語文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小學生是處于好奇的階段,也是思維比較活躍的階段,還要教師稍加以引導能夠大大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作為教師,我會在學生學習課文時,不僅讓學生學會朗讀,學會明白課文的情感,還會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思考,拓寬自己的思維能力。比如說在學習《秋晚的江上》這篇課文時,這篇課文描述的是一個江邊秋天黃昏的景象,體現了一個美好場景的畫面。對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可以向學生提問:為什么會有這種景象呢?而且每個人對景的看法是不一樣的,當你處于這一種景象你是什么想法呢?這時候學生機會“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給予一些時間給學生進行討論,再讓學生進行發言。這種模式可以讓學生充分的思考,并且對文章能夠有更深刻的理解,通過提問的方式,能夠大大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此外,我們還可以采取分組的方式,在小組討論中分享自己的思路,從而達到一個交流的過程,這個過程能夠學習到自己所沒想到的觀點,從而進行學習。這種分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并且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美學也是核心素養的基本能力。現在對于學生的要求不僅僅只是分數上的要求,而是各方面的要求,才能夠讓學生達到很好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重中之重的目標,但審美能力并不是一學就成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比如在學習《出塞》這首古詩時,這首古詩描繪的是遠征的艱難,體現了詩人渴望戰爭的勝利與期盼。我們在學習中讓學生反復對這種古詩進行閱讀從而進行理解,明白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體會那種場景所抒發的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在學習中,學生能夠對一首詩歌進行情感體驗,并且明白詩人所要抒發的情感,可以表現出學生的鑒賞能力。
小學階段是提升核心素養最重要的階段。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利用好語文學科對學生進行培養。對于語文的學習不僅要教會學生的基本學習能力,更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正確的價值觀等等。因此,我們要利用好語文課程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積極思考,從而加強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素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