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英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中學,新疆 阿拉爾 843300)
小學數學與小學生的經驗有著密切的聯系,要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化抽象的數學為生動、有趣、易于理解的事物,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是源于生活的。作為教師如何才能使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呢?下面我就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理解和運用問題談談個人的體會。
課堂教學的實質就是師生互動交流的過程。在課堂教學的師生交流過程中,也主要是通過師生的語言來進行交流。同樣的內容、同樣的備課通過不同的教師教出來,學生接受的程度和學習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這主要還是取決于一個教師的語言基本功,包括教師的肢體語言。一個語言基本功較強的教師,他可以通過使用一些通俗易懂的、生動形象的、富有情趣的生活化語言,把學生難于理解的數學術語簡單化、直觀化。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在教學不易理解的知識點時,老師可提前創編一些孩子們喜愛的、形象的、易懂的、富有童趣的順口溜來降低孩子們的學習難度,進而幫助孩子們更好地區分、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點。比如,教學“>”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順口溜:“大于號、小于號,開口朝著大數笑”。這富有童趣的順口溜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區分這兩個符號。在學習過程中,還可以采用趣味化的語言來感染學生,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以開啟孩子們的思維之窗,并感知數學的趣味。
創設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情境,有利于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緊扣教材,以教材與生活中密切相關的問題為素材,選擇加工問題情境,提出符合學生實際能力的假設和猜想,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比如,生活中很多時候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孩子估算每天從家到學校需要多少分鐘才不至于上學遲到。或者在教學“行程問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上講臺來模擬相向、背向、同向等不同狀態,讓學生對相遇問題有了清晰的認識后,再來理解和掌握算理及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這種模擬生活的情境活動,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數學,數學滲透在生活的每個角落。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們要經常聯系生活實際,以生活為素材,引導學生體會數學在我們身邊的實用性。比如,在教學“元、角、分”時,教師可以把課堂設計成“小超市”:教師讓學生到超市買4支鉛筆,“小小導購員”告訴他一支鉛筆3角5分錢,學生拿出3元錢,讓“小小售貨員”準確地進行找補。這樣反復讓不同的學生去購買價值不同的物品,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對元、角、分有了充分的認識,還能夠在操作演練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讓學生通過生活實踐、大膽探索去獲取數學知識,不僅是對書本知識的印證和補充,也是對生活的適應,同時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
怎樣和學生探討數學的問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引導他們邁入數學知識的殿堂,是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提煉生活中的一些小問題跟學生一起進行探討,并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和多余條件等開放性的生活化問題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如,教學乘法后,我讓學生猜一猜:有兩對母女去吃飯,可是服務員卻只給他們3個碗,這是為什么呢?又如,大家都知道4×5=20,現在只有10個紙杯,要求擺成5行,每行擺4個,怎么擺呢?這些具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數學問題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研究的濃厚興趣。
數學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數學知識的學以致用。因此,必要的適度的數學練習是必須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學數學就是做數學。”也只有通過學生做練習,把學到的這些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才能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才可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熟能生巧后再把知識進行拓展,延伸至課外。比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后,可讓學生結合房屋的裝飾裝修,通過學生自己親自設計和測量,計算出地磚、墻磚、墻紙以及自制櫥柜等各需多少材料。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將他們在課內學到的知識與自己的課外生活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更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消化和運用。
總之,培養學生數學生活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更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首先,需要教師加強自身教學基本功的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通過自己高超的課堂教學藝術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其次,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積極為學生營造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來幫助學生學習數學,鼓勵學生去發現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運用數學的態度去觀察和分析周圍事物,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并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還是解決生活問題的一種基本工具,從而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