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貴州省赫章縣鐵匠苗族鄉初級中學,貴州 赫章 553200)
歷史教學的關鍵不僅在于讓學生了解歷史,記住相關的歷史事件,更在于通過歷史學習引導學生理性、客觀地看待現代事物。史料是相關歷史事件的載體。如果歷史資料不用于歷史教學,學生很難獲得完整、真實的歷史知識。因此,在實踐中,初中歷史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使用史料,拓展課堂教學,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
在歷史課上,由于教材內容只是對知識的解釋,作為一些理論語言,學生在不了解歷史事件的情況下很難理解知識,同時也不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歷史資料作為一種特定時期的展示,往往對學生更有吸引力。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做好史料的收集工作,通過查閱圖書館資料、購買相關文獻資料,或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記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史料。這樣,歷史教材就會引入課堂,改變傳統的課堂發展方式,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效果。
比如,在介紹商周文化的時候,老師可以帶學生去當地的博物館看一些青銅器,看看他們當時代表什么樣的文化,把課堂變成課后教學。在介紹唐代文化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一些瓷器和絲綢,讓學生了解當時手工業發展的原因。將歷史教科書引入歷史教學課堂,可以改變傳統課堂枯燥的講解,有效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歷史學習興趣,達到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史料內容抽象,涉及面廣。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應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合理使用史料。教師根據史料提問,可以設置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督促學生探究史料,進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不再處于被動狀態,使學生積極思考和分析,是有益的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提高思維分析能力。例如在玄武門事變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對課文的內容進行講解,并拓展相關的史料,同時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在史料中進行問題的尋找,從而進一步提高理解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在初中歷史教科書中,很多地方只用一小段文字來描述歷史事件,很難詳細地說明歷史事件的原因和后果,使學生無法獲得完整的歷史信息。因此,在歷史課上,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借助豐富的歷史數據資源,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歷史信息,幫助學生更客觀地看待歷史,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例如,當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隋朝的統一和滅亡》知識時,大量的隋朝知識只停留在對隋帝楊廣的片面描寫上。此時,老師們可以展示與隋朝運動、科舉、運河建設等有關的史料,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科舉制度的確立對當時社會的重大意義,尤其對當時社會的影響是中下層民眾,運河的修建對于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體現了帝王的高瞻遠矚和殘暴,使學生認識到這些措施對晚唐社會的根本作用。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隋朝,也可以引導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語境中理解歷史問題。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材都是由教師講解的。學生只能機械地記筆記,死記硬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創新教學模式,利用史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充分了解史料。例如,當教師講解古代農耕生活的知識點時,雖然古代農耕生活離現代社會很遠,但從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農具是現代農具的基礎。農業裝備也是人們追根溯源的有力工具。教師可以收集相關圖片,以電子幻燈片的形式展示,通過設備圖片的宣傳,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如果你想了解歷史的發展,可以通過老師的講解和對話,引導學生了解歷史,這也是歷史力量的魅力所在。但并非所有的教科書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科學合理地掌握史料,增加對教科書的興趣,同時也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如果在教學中加入過多的歷史材料,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偏離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必須科學合理地掌握史料。在教學中要注意史料與教科書的平衡。教師需要把握史料的應用程度,最大限度地貼近教學生活,提高教學質量。
雖然許多歷史事件曲折,容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并不是每個歷史知識點都有這樣的吸引力。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筆者認為在歷史教科書的教學方法中,結合現實生活情景,可以建立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習興趣。但在教材的選擇上,教師需要結合知識點,不宜過多,應適度適度,否則容易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在選材上,教師首先要考慮到要學習教材的內容,然后在學生的個性特點、需要和學習條件的結合上選擇一個適當的平衡點,在適當的時間插入,以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時間建立了學生學習歷史的信心。
初中歷史學習應該是一個具有濃厚興趣的過程。在學習初中歷史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初中歷史設計的歷史文化內涵,解讀初中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的目標。作為任何一門學科的精髓,學科的味道不僅是學科核心素質的體現,也是學科核心素質在實踐教學中的體現。歷史設計的范圍很廣。它在宏觀上涉及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微觀上包括思想家、革命者和科學家。我們應該在歷史課上品嘗其獨特的歷史韻味,在這種獨特的歷史氛圍中提高我們的歷史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