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艷
(遼寧省鐵嶺市西豐縣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遼寧 鐵嶺 112499)
中等職業的德育必修課程其中就有“職業道德與法律”。學生在通過這門科目的學習中,可以掌握文明禮儀、職業道德素養等。
“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德育課程之一。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文明禮儀的基本要求、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指導學生掌握與日常生活和職業活動密切相關的法律常識,樹立法治觀念,增強法律意識,成為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公民。但是由于現階段中職生的特點和中職教學的目標要求,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卻發現經常會出現和本課程的教育教學初衷相矛盾的結果。比如:學生對教學沒有興趣;只重視專業實踐課教學,輕視職業道德與法律課教學;不能夠使用法律知識來處理自己碰到的事情;部分即將畢業的中專學生由于缺乏正確的職業觀、價值觀和堅忍不拔的個性而不能勝任用人單位提供的職業崗位。
眾所周知,法律知識理論性比較強,學生不容易理解,再加上課堂時間有限,許多教師喜歡直接將教材中出現的案例拿來使用,學生對此興趣不大,如果我們把一些真實的案例拿來作為課堂教學的所用,勢必會收到不同的效果,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比如我在“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節課的時候將學生們都知道的發生在我們兄弟學校的校園欺凌事件搬進了課堂,同學們一聽到這個案例,就有很大的興趣,還有個別學生談論自己的看法,我的心里很是高興,同時順著學生的思路分析其中的法律道理和法律規定,在案例評述之后結合本節課的主題,教會學生如果遭遇到類似的校園暴力后應該怎樣正確地維護自己的權益。
在移情原則的指導下,還需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注重多元法律文化交流平臺的建設。雖然學員并非專業學習法律,很難宏觀對比國家間法律制度的差異,專業闡釋法律門類設置的差異,全面概括某個實體法律中法條的差異,但是“國無法不治,人無法不立”是跨越所有國家社會的通理,并無逾越法律規制之外的公民生活。所以,課程選擇一些與外訓學員職業、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作為研討主題。例如,婚姻法律之差異,要求學員講述各個國家婚姻法律規定,尤其是軍人婚姻法律的特殊規定,實踐發現通過婚姻法律制度的對比總能拓展到婚姻文化習俗觀念的討論,從面增進文化之間的認同感。
中職學生愛動,愛張揚自己的個性,善于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引入了情景教學法,我們將教材中的一些案例編成一些故事情景,就讓學生模擬扮演一些角色,學生樂于做這些情景模擬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充分感受到了人物的內心變化,角色對事情的處理過程,最后能夠明白到底有哪些地方違背了我國的法律法規。5.定期召開法制宣講大會、組織學生觀看法制視頻、聽取報告等活動。通過定期召開法制宣講大會和組織學生觀看法制視頻的活動,將國家的法律法規滲透進學生的心中,讓法律的影子陪伴在學生的身旁,規范他們的一言一行。同時學校不妨邀請一些企業的優秀工作者或者是本校畢業的優秀學生來學校作報告,一方面講解中職學校的理論課知識在工作中的體現在哪里,另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職業道德和法律在實際工作中的重要性,以此來激發學生在學校注重專業課學習的同時也要關注自己職業道德修養的提高和法律意識的提高。總之,我們探討教學對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實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選擇6-8人編成一組,每班分成幾個小組來進行上課,給每組同學挑選一位責任心強、有擔當的組長,負責本組學生的討論活動有序進行,學生討論過程中允許學生查閱書籍或者使用網絡查詢信息,但是不能直接搜尋結果。
道德與法律作為一門課程,除了向學員傳道授業之外還是一扇對外宣傳的窗口。因此,注重法治文化傳播,彰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是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在移情原則的指導下,多元文化交流平臺中,研討式教學的最終落腳點依舊是傳播中國特色法律制度。在該目標的指引下,結合多元法律文化交流主題,教員需要有效牽引課程。強調中國特色法律制度與歷史的辯證統一。在研討的引題案例中要講好中國故事,闡釋從社會主義法律制度在中國確立到當前構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歷程,用歷史發展說明中國法治建設是一個不斷完善.開拓創新的過程,是制度適應時代和實踐發展要求不斷揚有的過程。在研討的展開過程中要講好中國模式,社會法治化程度是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的度量儀,因此要關注我國立法、司法工作解決制約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法律實踐,講清中國方案、宣傳中國智楚。在研討的總結中要緊扣中國特色法律制度本質,中國法律制度最大的優越性在于其人民性,人民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有制度的內在規定與價值特性。充分闡釋我國法律代表人民利益,反映人民價值訴求,解決民生問題,維護人民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