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玲
(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教育局,貴州 六盤水 553400)
2010年教育部開始實施“國培計劃”項目,這是一次涉及全國上千萬教師的全學科、全學段的全員培訓。到目前,一些培訓模式和概念發生了一些變化。一些培訓項目的設計由“教師培訓”逐漸為“教師研修”所替代,“培訓者研修”逐漸為“團隊研修”所替代。從“集中培訓”“遠程培訓”到“工作坊研修”“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模式的創新和概念的變化中實際隱含著理念的日益明晰。網絡與校本研修的結合,打破了長期以來遠程培訓的質量不高和校本培訓引領性不足的困擾,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實用性和持續性。通過專家引領和同伴互助,促使學員自我修煉、自我反思,從而實現自我提升、自我發展。
在“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逐漸成為提升中小學校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新模式,也是“互聯網+”在教師教育中的具體體現。這種研修模式是以網絡為主要載體,通過建設網絡研修社區,利用網絡所提供的工具支持、資源支持、專家指導和大數據分析等,集教研、科研、培訓為一體,內容可供不同層次教師自主選擇,形式不受空間、時間限制,以多樣化和互動性為主要特征,旨在調動教師的“內生動力”,以改變教師的學習行為、提高綜合素質和促進學校發展為目的的一種靈活多變、可持續發展的校本研修方式。
“國培”為各級各類培訓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取得良好的培訓效果。盡管校本研修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主陣地,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及自身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但以往開展的校本研修活動多呈現零散狀態,局限于單個學校,研修范圍相對封閉,區域整體推進校本研修的深度和廣度有待提升,且存在教育理念更新緩慢、專家引領不足、過程監管困難、校本資源沒有共建共享等問題。可以說“校培”是五級聯動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是教師培訓中的一片“洼地”。
1.落實保障機制
保障機制是網絡校本研修有效開展的前提,根據現實情況我們采取“‘雙線’并行,分級管理,協同推進”的運行保障機制。“雙線并行”指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與縣級教師培訓機構、專家指導團隊、鄉(校)級教研團隊的行政與業務的雙線支持;“分級管理”指市級管理員、鄉(校)級管理員、教師工作坊坊主三級聯動機制。
2.做好技術支撐
技術支撐是網絡校本研修的基礎保障,搭建遠程網絡平臺是研修能夠有效進行的依托,建設虛擬學習社區和學科研修工作坊是制約網絡校本研修成效的關鍵所在。搭建平臺一定程度上并不是難點,關鍵是前期要做好教師培訓需求調研,確定學習資源,組建學習共同體。網絡校本研修包括“線上”研修和“線下”活動兩個環節,彼此相互聯系,卻環境不同。“線上”研修發生在基于縣域的、學習社區的、學科工作坊的虛擬環境下,主要依靠學科指導專家和工作坊坊主來進行管理和推動;而“線下”校本研修多發生在本校、校際和學區的真實環境下,主要通過以校為本來落實。“線上”和“線下”統一設計,互為補充,為開展校本活動留出創新空間。
3.聚焦核心內容
需求導向,問題中心,有效活動。有了良好的運行保障機制,明確了各活動主體的職責,加上現代信息技術和優質教學資源的支持,下一步就是如何開展研修活動的問題。網絡研修主要是借助遠程平臺,根據教師的校本研修需求,統一區域學科研修資源和學習進度,逐步完善校本研修模式,豐富校本研修形式,使區域內教師開展“同步研修”成為可能。校本研修必須落在“本”的內涵發展上,以體現“異步研修”的具體化。通過網絡與校本研修整合,在具體一個工作坊、一所學校、一名教師的研修上,將會呈現既滿足所在學習共同體的要求,又滿足教師個性發展需求,使“同步研修”與“異步研修”獲得高度和深度的一致性。
4.抓住關鍵因素
課例主線,贏在課堂,生成資源。因此,課堂是校本研修的源頭活水,網絡校本研修也不例外。理論學習主要是讓教師進行聽讀教研專著和教研文章,或邀請專家做講座;公開課或觀摩課教學的主要方式是人人上課,大家聽課評課議課;試卷分析研究主要針對畢業班而言,側重研討考綱,進行猜題命題。作為一種分享式的研究方式——課例研究,目的是通過研究化解教學難題、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通過開展課例研究,運用教師的原理知識,豐富教師的案例知識,反思改進課堂教學,提升自身的實踐智慧。
網絡校本研修整合培訓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對“互聯網+教師教育”的一種新“探索”,是根據教師實際需求,立足課堂,有效利用“互聯網+”來整合學校日常教研活動。這種整合培訓模式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網絡校本研修既改變了中小學教師的培訓方式,又推動了教師學習模式的轉變,為一線教師提供了貼近實際的教學案例,優化了培訓效益,提升了教學質量,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