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俐
(湖南省麻陽苗族自治縣代遠學校,湖南 麻陽 419400)
所謂的語文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系統的語文知識學習之后所能夠形成且積淀下來的,契合時代發展訴求的語文知識、語文技能以及語文情感等。可以說,“語文核心素養”一詞生動地體現了工具特質同人文特質的統一。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亦是“新課標”明確提出的教學任務。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當中,逐漸形成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使小學生的見識得到積淀,能力得到提升,審美旨趣得到進步,思想境界得到升華。
教學是教與學,是教師的教授和學生的學習,所以可以說是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然而學習則不同,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必須要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也就是說,只有自主學習,具有一定的主動性,自主消化知識,學生才能在學習中發現更多,感受更多,學習穩扎穩打,語文核心素養才能夠得到一定的提升。
對于任何人而言,其具備何種程度的語文核心素養,將直接決定其文化底蘊如何。也就是說,當任何一個人具備了較為出眾的語文核心素養,則其表現于外部的,并且能夠為他人所感知到的,便是其身上所散發出來的文化底蘊。為了確保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系統的養成,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注重采取科學的、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及語文知識客觀規律的教學方法,如此方才能夠使小學生逐步形成核心素養。為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通過組織學生進行閱讀以及背誦名篇等形式,幫助學生逐步實現對語文知識的持續積淀,當堅持下來之后,學生便會發現自己的語文水平在不知不覺當中便有了明顯的進步。尤其值得小學語文教師注意的是,教師的教學應當跳出教科書的限制,為學生推薦優秀閱讀書目,以便使學生在閱讀半徑擴大的基礎之上,視野變得更加開闊,思路變得更加敏銳,這樣亦是幫助學生實現核心素養養成的良好途徑。
語文的學習具有無限的內容和無限的空間。如果學生不進行自主探究,便只學到一些皮毛,無法學得語文的精髓。為此,教師應該巧妙地引導學生不斷探究,并且在此過程中對學生加以適當的點撥。
1.設計啟發性問題,啟發學生發散思維
在每一次課堂上,教師都會提出很多問題,但是提問題也是講究技巧的。提問時,不應該簡單以學生掌握知識點為節點,而是讓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思維方法的訓練過程。為此,教師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以教材為基點,精心設計問題。問題的設計必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發散性,既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并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又能使學生的情感在問題的引領下,在教師的點撥下,向更深、更廣的層次拓展。
2.注重有效的引導,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具實效
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當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以避免學生在課上討論環節發生討論不夠深入或者是討論偏離主題的現象,如此一來,方才能夠確保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具實效,同時也能夠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除此之外,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考慮到班級學生在語文核心素養方面存在的差異性,以便據此組織學生結成對子,達到學生之間互相幫助、互相促進的目的。
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學習生字和生詞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其不但能幫助學生學習語文基礎內容,還能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語文課程內容。因此,在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準確把握教材文本的內容,堅持從語言建構著手,有效加深學生對生字和生詞的理解,逐步增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如詞與詞之間的搭配、字與字之間的搭配。引導學生深入感受語文課程中所涉及知識點的表層意義,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除了課本上要求背誦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會要求學生對其他課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讀以至成誦。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還可以增強學生對語言的直接感知能力。例如,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文章時,其教學目標為:讓學生掌握和理解課文中的生字,感受課文中優美生動的句子和詞語,加深學生對“飛舞”“封”“浸”等詞語的認知和理解,深入領會小興安嶺美麗的景色。充分調動起小學生對小興安嶺的向往之情,讓學生能夠真正對我國的大好河山產生熱愛之情。因此,在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緊密結合課程教學目標,堅持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著手,強化學生的語言構建,促使學生深入體會教材中相關詞語所蘊藏的情感。這樣在語文課堂的教學過程中緊密圍繞語言構建和應用,能夠更好地完成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目標,真正達到提升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
知識是無窮無盡的,而學校階段的學習卻是極其有限的。如何讓學生在離開學校之后依然能夠保持學習的習慣,依然能夠有自主探究的能力,依然有足夠的文化積淀和學習方法,這才是最為關鍵的。因此,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關注學生當前以及未來的發展,應該成為我們終身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