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新
(河北省雄安新區容城縣平王鄉平王小學,河北 雄安 071700)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空間與圖形策略具有更強的操作性、直觀性與實踐性,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使小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和理解空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空間與圖形的教學策略,關鍵在于給學生動手的機會,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情境,使小學生增加圖形與空間的感性經驗。
小學生對與現實生活中聯系緊密的問題有著更強烈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和實物、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引導,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小學生能夠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
(一)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對這些素材進行有效利用。例如“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課的教學,教師可以收集各種形狀的物體,讓學生將物體的幾何圖形說出來,例如書本是長方體、杯子是圓柱體、乒乓球是球體、粉筆盒是正方體。
(二)教師要能夠將數學問題生活化,在課堂中引入生活實際內容,對學生進行啟迪。例如“周長”這一課的教學,筆者就設置了一個這樣的動畫場景:一只可愛的小狗正在沿著操場奔跑,恰好跑完一圈。讓學生從小狗的奔跑中感受到周長的概念,說一說對周長的理解。此時筆者再要求學生選擇自己的一件文具,在紙上描一描這件文具的周長。能夠使學生對數學的價值有更深刻的體會。
(三)恰當地運用生活實例
生動有趣的生活實例往往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數學和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引導小學生更好地觀察生活,確立空間與圖形的概念。例如,在引導小學生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后就要鼓勵小學生,盡可能列舉生活中遇到的長方形和正方形,例如學生會說粉筆盒的正面是正方形、文具盒的正面是長方形等。
(四)課堂教學的生活化
在運用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的教學策略時,教師要力求將小學生的個體認識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縮短,能夠激發小學生本身的生活經驗,使小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數學規律。例如,給小學生介紹正方體這個概念,就應該讓學生親手摸一摸正方體教具。
空間與圖形教學策略強調要給學生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強調探索性。這就要求數學教學能夠給學生更多的機會,來對數學知識和方法進行探索,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空間觀念,再通過教師的從旁指導切實提高數學教學效果。
(一)要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空間
小學生對教師講授的間接性知識往往不能很好地領會,只有讓學生有更多動手做的機會,才能切實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更多的活動空間,不要怕浪費教學時間,而是要讓學生能夠親身感受科學探索的過程。例如對“厘米”這一節的學習,為讓學生真切領會到“厘米”這一概念,教師可以讓學生用一枝鉛筆作為標準來對課桌的長度進行測量,從而建立學生的測量觀念。
(二)對學生的實踐進行指導
在空間與圖形知識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做的過程,教給他們做的方法,教師更要給學生提供有益的指導。例如,學習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周長,讓學生計算:將兩個邊長為10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如果光憑想象學生很難對其進行回答,因此要讓學生先自己畫一畫,教師此時要給學生提出一些必要的指導。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畫數學、量數學,還可以指導學生拼數學、演數學甚至剪數學。
(三)讓學生感受到動手的快樂
數學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理性美,空間與圖形正體現了數學這種理性美。只有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美,學生才會真正地熱愛數學。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動手實踐的快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讓學生理解“對稱圖形”這一概念,可以讓學生用剪紙的方式來體驗,將一張紙對折剪出圖案,打開之后就成為一個對稱圖形,這樣學生既獲得了美的享受,又感受到了驚喜。這樣一來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受到數學美的熏陶。
(四)提倡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
空間與圖形教學并不意味著單純的模仿和實踐,同時也強調小學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必須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開展合作交流,使學生能夠在交流的過程中得到同一個問題的不同答案,達到開拓思維的目的。這樣有助于小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和探索問題,從而使小學生的思維水平進行提高,發展小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策略是為了讓小學生能夠熱愛數學,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空間與圖形策略具有更強的操作性、直觀性與實踐性,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使小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和理解空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空間與圖形的教學策略,關鍵在于給學生動手的機會,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情境,使小學生增加圖形與空間的感性經驗。感受到數學的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小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同時也為小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