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興明
(赫章縣平山鎮中心小學,貴州 畢節 553208)
在小學教育中,培養小學生的良好行為意義重大。小學生心智尚不成熟,是非判斷能力較為薄弱,對世界充滿著好奇心,且模仿能力又相對較強,容易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從而導致不良行為習慣的養成。因此,在小學教育過程中,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多加關注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對學生存在著的不好習慣還要深究其根源所在,然后立足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幫助其矯正,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首先,當前不少小學生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且家境一般也不差,在家庭生活中,許多家長往往只顧著給學生提供好的物質生活,而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卻尤為忽視,對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也都是應允,不管孩子要什么,即便是內心不同意,可只要孩子一哭鬧就會妥協。在家中,不舍得讓孩子受到一絲委屈,將其當做小皇帝、小公主般養著,一丁點兒家務活都不想讓孩子做,更沒有意識到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樣,天天玩手機,缺少對孩子的培養,導致孩子也有樣學樣,每天都沉浸在手機電腦游戲中,作息不規律,不愛學習,懶惰等不良習慣的養成。
其次,在學習上,大多數學生都缺少了主動性,往往需要在家長和教師反復強調和監督下才能夠展開學習。在上課時,注意力很難集中,課前預習與課后有效復習都很難自覺進行,遇到問題的時候會習慣詢問同學或是教師,而不是先自行思考問題。長期下去,這種壞習慣不斷累積,顯然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
再次,小學中有思想品德課,這意味著小學生既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需學習良好的道德品行。可現在不少小學生雖年紀小,但像是說謊、在校園內和同學打架,甚至是謾罵教師長輩等行為也不少見,有的小學生缺少集體榮譽感,更不懂維護班集體公物等。這些不良習慣,若是在小時候沒有被及時矯正過來,長大成人后,嚴重者還會走上違法之路。
最后,雖說我國教育一直在倡導要減負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可就當前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況來看,特別是城鎮孩子,學習壓力更大,不僅要在課上學習,課后更有所謂的補習班、興趣班等。學習考試壓力大,那些學習成績不怎么好的,心理情緒會更加不好,容易氣餒、不自信,甚至會采取一些不妥當的方式對待同班同學,不愿與同學交流,將自己鎖在自個世界中,拒絕別人的善意。這種不健康的心理習慣,需教師加以重視。
原生家庭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具有影響性的。家庭教育若是做得好,再輔之以學校教育,將能促使小學生朝著預期的培育目標進發。為此,教師還需加強家校合作,即平常要與學生家長多做溝通交流,及時反映學生在校的學習和與同學的關系狀況,并從家長那了解得到有關于孩子在家的表現,發現孩子不良習慣后,與家長商討策略,共同矯正孩子不良習慣。此外,學校應不時舉辦些教育講座,邀請家長來參加,在專家與教師的指導下,幫助家長形成健康的教育觀,或是也可以不時舉辦親子活動,讓家長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行為榜樣作用。如此一來,孩子在潛移默化之下能夠更為自覺地養成好習慣,嚴格要求自我。
在課堂上,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并定制一些獎懲措施,如:有學生在課堂上若是表現得好,積極發言,那就能獲得相應的精神或是物質上的禮物,禮物可以是簡單的學習用具或是一次減免作業量、免受批評等。獎勵的形式多種多樣,而懲罰盡量以口頭式批評,或是讓學生來表演節目,課間領操,背誦課文等。通過這種趣味式的獎懲,令學生能不斷完善自我,自覺摒棄壞習慣,并發揮主動性,投身于學習之中。此外,教師還可舉辦角色轉換活動,即讓學生來充當一日老師或是班干部,讓學生們親自體驗下老師、班干部平常管理班級的不易,從而更能嚴于律己,不再搗亂課堂,甚至還會主動幫助教師同學管理好班集體。
小學生心智不成熟,接觸電子信息產品比較多,容易受到一些不良風氣影響,從而導致思想道德觀有偏。而思想程度決定了學生的日常行為是否符合規范。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給小學生普及法律知識,如:可以讓小學生角色扮演,去詮釋法律或是其他與之相關的品德內容,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在具體的情境演繹中體悟遵紀守法,嚴格要求自己行為,提高自身思想程度的重要性。或者學校也多舉辦思想教育活動,給學生普及知識,陶冶學生情操。
為了健全小學生心理健康,能以更為積極向上的態度去與師生交往,面對學習和生活。教師可定期開展心理教育活動,主要是以游戲方式進行,如:讓學生圍坐在一起,每個人拿張白紙,在紙上畫出自己心中的樹,然后教師根據學生們畫出的圖來做分析點評,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或者是舉辦團隊式活動,即每十個人為一組,十個人牽手圍成一個圈,選擇一人作為排頭,套上呼啦圈,然后一個接一個用身體傳遞呼啦圈,看哪個組用的時間最短,即獲勝。通過這種趣味的心理活動,學生得以減壓,也會更加積極,快樂去面對生活與學習。
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矯正并非朝夕之間就能完成,這是需要學校,老師和家長共同合作,不斷總結教育經驗才能做到的。小學生年紀小,容易犯錯,養成不良習慣,但只要教育工作者及時發現,并聯系家長,積極引導學生,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關注學生心理動態發展,以有效措施改善學生行為,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也會主動自我完善,成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