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雅婷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四川 成都 610059)
西方社會“多元”文化的社會大背景拓展了大學生們的視野,有利于大學生將中西方社會的文化進行比較、學習和交流。從文化層面上來說,通過比較不同國家文化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對各國文化的理性認識,從而提升對本國文化的自豪感。而西方社會的“人本”文化使得大學生們關注自身發展,勇敢表達個人思想,甚至是超越自我,促使個人自由的全面發展。拓展大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大學生對中國和西方社會之間的文化進行比較、交流和學習。而“相對”文化則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大學生在價值觀形成和人格構建過程中進行大膽改革創新,不迷信權威,不盲目跟風,可以使他的思維更加的發散、開放。
“人本”觀念,在經過一定時間的發展到最后慢慢發展成了個人主義。個人主義在西方社會文化里,體現的不僅僅是一種價值觀,還是一種道德原則。它在歷史上有著相當的積極作用,但是如若不加以規范,個人主義的惡性發展就會變成精致的利己主義,在價值觀上面就表現為不考慮任何人任何事、只在乎自己的極端個人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在這樣的文化影響下,有的大學生只重視物質追求,而忽視精神追求;還有的大學生會在現實中不加挑選的、全盤接受西方社會的文化思想,而失去了自己的信念和理念,甚至對于自己國家的政治和文化都不再關注了。大學生在這種功利性非常強的文化的影響下,如若不加以警惕,便很容易將享受主義看成是一種時尚,每個人都只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格建設是人類思想,情感和行為的有機結合。個性是獨特的,穩定的,同時又是全面的和功能性的。它是人類自我認知的體現。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在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下,在文化因素的影響下,存在著人與社會之間的行為準則。從傳統文化的特征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來看,傳統文化在人格建設過程中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非常多,所有這些都對人格的建設產生重要影響。人格是不同個體之間心理特征的綜合體。人格的建構將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文化因素的影響下發生變化。影響人格建設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文化因素。不同的家庭文化將創造出不同的個性特征,并且在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差異。在中國文化中,勤奮勇敢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大多數中國人勤奮勇敢。儒家傳統文化是有序發展的過程,對現代社會也具有現實意義。在建立人格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影響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格的形成。
當代大學生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外國文化。首先,西方社會文化作為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代表了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并起到了保護資產階級的作用。對西方社會有用的文化價值不一定適合社會主義社會,也可能有害。其次,西方社會和文化思想中的負面因素對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和道德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對西方社會文化思想進行客觀的歷史分析。我們不僅要看到它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杰出成就,而且要從階級的角度來看它,以反映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
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受到了西方社會文化思想不良現象的影響,這些不良的社會文化思想對我國社會主義的道德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必須要正確對待西方社會文化思想的影響。為了建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大學生要主動的踐行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要正確處理個人性格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關系。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樹立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的科學價值觀,進而豐富自己的人格。
首先,鑒于西方社會思想對當代大學生人格建設價值觀的影響,大學生應樹立崇高的理想而不是迷信的權威。在知識經濟,市場經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那些無法創新的人注定會落后。無法創新的人注定要在競爭中被淘汰,大學生應積極創新。首先,我們應該對知識和研究保持濃厚的興趣,善于思考和提出問題,并在我們的大腦中打上問號。第二,我們要敢于創新,超越常規和冒險。第三,我們不應該害怕困難和風險。第四,我們不要盲目跟風,不要迷信權威。只有在這種創新思想下,我們才能構筑真正的創新思想。
其次,大學生應遵循求同存異的觀念。在新時期,合理整合教育資源,構建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價值教育模式,對學校進行大學生價值教育將是有益的嘗試。在人格建設過程中,大學生應樹立“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理念,與多種文化相適應,最終融入中國特色文化體系。
總而言之,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不管是西方社會文化思潮還是中國傳統文化都在沖擊著當代大學生的人格構建,作為大學生我們不應該完全放棄傳統文化而極端地向西方社會文化傾斜,也不能因為西方社會文化是舶來品就一味的排斥,而是要建立具有新時代特點的獨立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