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市第六中學,貴州 安順 561000)
作為初中語文重要教學內容之一的閱讀教學,對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擴展閱讀更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文知識,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然而,大多數情況下,教師并未注重擴展閱讀的重要性及其實施。
對大多數參與一線教學的教師而言存在一個普遍的教學認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為實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的目的,有的教師會故意在教學中摻雜許多與課文教學內容并無聯系的擴展內容,或是給學生布置一些毫無實際意義的擴展閱讀內容。這樣的擴展閱讀嚴重忽視了教學的內涵,不僅難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甚至還會對學生造成誤導。
基于新課改實施的要求,初中語文教學更加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好舉一反三,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舍本逐末、理解失誤的問題仍時有發生。部分教師教學中過分注重對閱讀內容細節的解讀,常常帶領學生逐字逐句地展開分析,不僅耗費時間,而且還給學生思維的培養增加了壓力,影響學生對重難點內容的誤判。還有的教師教學中只是簡單粗略的講述,囫圇吞棗,盡管所選擴展閱讀內容十分豐富,準備妥當,但由于講解方式的粗略單調,且未帶領學生開展深入分析,這將會嚴重阻礙學生對知識的認知。
相比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盡管初中生理解文本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在面對一些與生活實際相差甚遠,或是一些年代久遠的課文內容時,仍存在理解上的些許困難。因此,作為教師而言,在教學這類課文時就應當適當給學生擴展作者創作課文時的相關背景資料,給學生的學習理解奠定基礎,從而更準確、更深刻的把握作者的寫作情感和課文內涵。以《故鄉》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為快速準確地完成既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題思想。但由于該課文與當前學生的生活環境差距較大,因此學生在對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概括上存在困難。此時,教師就可適當給學生擴展一定的閱讀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在課前預習時就給學生布置自行搜集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如作者生平、作者寫作時的生活情況,當時的社會環境情況等。通過學生自行搜集整理,學生了解到:這篇課文的寫作時間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當時的中國人民仍處于地主階級的官僚統治下,民不聊生,作者回到故鄉看見滿目瘡痍的故鄉,寫下了這篇文章。有了這樣背景閱讀材料的擴展,學生對于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就會變得容易許多。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擴展閱讀的開展應注重學生知識的遷移,要通過擴展閱讀進一步將學生所學內化為自身的知識結構和體系,從而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因此,作為教師在擴展閱讀時應當選擇與課文內容相類似的文本,通過類似文本的閱讀學習,使學生接觸更加豐富的內容,從而加深學生對同一類型文本閱讀的技巧和方法,實現知識的遷移。以《沁園春·雪》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在教學時教師就要先給學生介紹課文創作的背景是在抗日戰爭爆發的前夕,毛澤東當時身處陜北,看見茫茫大雪覆蓋下的大地有感而發。學習這篇課文的目標不僅要讓學生體會毛澤東的萬丈豪情,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還要讓學生通過自身對課文的分析,掌握其中變化多樣的表現手法,深刻體會毛澤東集寫景、議論、抒情于一體的創作。在學習告一段落時,教師可進一步引入擴展閱讀內容,首先問到:“你們還知道毛澤東的哪些作品呢?有沒有與課文相似的作品?通過學習鑒賞,寫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師可引入《沁園春·長沙》這首詞,讓學生自行閱讀,自行解讀。可以看出,所謂的知識遷移并不僅僅滿足于課內文本的教學,而是要引導學生加強對課外類似文本的學習,從而幫助學生內化相同知識,實現對知識的學以致用和遷移,從而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并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學習方法。
擴展閱讀并不僅停留于課文教學前、課文教學時兩個階段,課后學習階段也同樣可進行內容的延伸和擴展。然而大多數情況下教師并沒有意識到課后學習階段的重要性,往往將課后學習當作簡單的作業布置,并未有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擴展活動,進而導致教學質量的提高不明顯。因此,作為教師應當注重課后學習環節,表現在實際教學中就是要設計形式多樣、新穎的作業形式,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擴展活動之中。以《桃花源記》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通過教師的課前擴展、課中引導教學,學生們對于課文中所描寫的桃源村優美景色,恬適的生活深深吸引,充滿了向往之情,希望自己也能生活其中。針對于此,教師可給學生設計如下的課后學習任務:請你根據自己對桃源村的理解,寫一篇關于桃源村的生活指南,或寫一篇展現你在桃源村生活情境的文章。通過這樣的課后教學設計,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將更深入,自主學習探究能力、綜合學習能力也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基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加強課堂教學與擴展閱讀的融合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要求,其對于增強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而作為教師,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各類有利元素,發揮擴展閱讀的重要作用,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教學方式,真正將擴展延伸落到實處,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