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湖南 張家界 427000)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非常明顯,而英語作為世界性通用語言,被很多國家當作第二語言教學。就我國而言,大學英語教學的工作開展比較順利,可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英語聽力板塊一直比較薄弱,教學效果總是不夠突出。所以大學英語教育工作者要對如何有效改善大學生英語聽力水平這一工作進行認真思考,從而改善這一教學現狀。以下主要圍繞著現階段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展開簡單分析與探討:
在大學英語聽力課程設置中,一般每周只有一個學時來進行英語聽力能力訓練,而英語語言的口語教學與聽力教學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學校對于學生口語訓練的項目并不加以重視。在以往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加注重與完成教學任務,比如對英語單詞和語法的講解等,并不重視學生口語能力的鍛煉與提升,在英語聽力課程上也只注重學生聽力的練習,而真正讓學生鍛煉口語的時間少之又少。此外,班級規模大也是影響學生聽力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由于每班學生較多,在一堂課程中教師無法對每一位學生的聽說練習進行指導。因此,學生對英語聽力的學習興趣也不夠高漲,導致英語聽說能力的訓練效果不理想[1]。
我國的英語教育普遍是從小學開始的,在長期的英語教育過程中,很多學生由于早期英語聽力學習不夠積極,導致自身的英語聽力學習成績始終得不到提升,因此學生漸漸的就產生了消極和懶惰的心理情緒,這嚴重阻礙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在長期的英語課程中,學生害怕開口說英語,導致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無法提升,而學生對英語單詞的詞匯量積累速度也逐漸減緩,久而久之自然是無法正確掌握單詞的讀音,也因此在聽力練習中無法正確辨別單詞。此外,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學生對講英語的國家文化了解程度不夠,無法及時轉換英語學習思維,致使英語聽力考試中時常出現錯誤[2]。
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只重視對英語單詞和語法以及在考試中使用的技巧等進行重點講解,而并不重視學生在英語課堂過程中是否發揮了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逐漸模糊,使得整個學習過程學生都非常被動。長期實踐表明,這類傳統的教學方式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
教師要時刻認識到學生才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在英語聽力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重要因素,教師要時刻提醒自己將學生與自己擺在同等的地位,讓整個教學活動在愉快、高興的氛圍中開展,適時舒緩學生的焦慮與抵觸情緒,要讓學生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開口說,在開口說的過程中加深記憶也能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另外,教師還要對學生取得的進步與有創意的想法給予積極的鼓勵和表揚,讓學生獲得滿足感,也為學生積累學習英語的持續動力。
首先,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聽力習慣。養成良好的聽力習慣是學習英語聽力的重要內容,在進行聽力練習前,學生必須要對題目進行仔細的審查,預測聽力內容也許會出現的問題,聽完聽力后要準確抓住內容關鍵點,某些聽力題的關鍵信息只是一個英語單詞,所以要重視在日常訓練中準確把握說話者的含義,及時轉換思維方式[3]。
其次,在英語視聽過程中要重視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在日常訓練中,要重視學生對細節的把握,在理解全篇文章內容的基礎上來抓住說話者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如此是為了學生能夠獲得主動權,在真正理解文章后可以正確思考和判斷題目所要表達的問題。
最后,可以利用英文歌曲來進行大學英語聽力練習。聽歌是多數學生的日常活動,所以聽力材料中可以選擇歌詞難度合適、節奏緩慢的歌曲,讓學生在聽力練習過程中還能激起學生的體育興趣。此外,將英語歌曲融入教學課堂,能夠改善枯燥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舒緩放松,提高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為了有效培養大學生的英語聽力能力,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并考慮到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克服困難,養成良好的聽力習慣,在長期的聽力訓練中,讓大學生英語聽力水平得到穩定提升,從而滿足我國的社會經濟建設對高素質的英語專業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