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中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847)
“政治信念或思想道德價值觀是文化的主要‘構件’,它當然也不可能獨立地、自由地‘游蕩’于文化的軀殼內,而必須合宜地身處于文化結構中為其預留的居所,體現并發揮它合宜的文化作用。”文化認同是大學精神傳承和發展的直接依據,是不同時期大學精神相互關聯的內在紐結,也是大學生理想信念產生的根基。高校根據社會文化環境和自身條件,結合國家、社會及自身的未來發展目標和任務考慮文化模式,建設反映時代精神、代表社會發展方向、體現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先進文化,其“潛在性、深刻性、持久性”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我國高校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對于大學生樹立順應歷史潮流的“中國夢”理想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高校是社會文明的源泉,聚集了人類歷史中思想、文化和科學的精華,高校文化孕育的大學精神自然成為一定社會的核心價值系統。大學精神使大學生在正直的文化系統中平等地交流和分享思想,奠基起遠大的人格目標和高尚的價值觀基礎,其中達成的高度思想共識賦予了他們堅定的人生信念和原則。理想是社會成員共同的思想基礎,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前提,作為社會精英群體的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必須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與社會發展前進方向緊密相應。當代中國,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也是高校文化發展的新成果,這一科學理論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現實內容,統領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構筑起他們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支柱。沐浴著先進文化的光照,大學生對這一體系的把握不僅僅從“理論堅信”躍升為“信念堅定”,更是從個體的“思想自醒”轉化為統一的“行動自覺"。
文化是一個民族得以強大的本源。作為服務民族戰略利益的高級文化機構,高校承載的文化體現了民族的最高文化水準。自從高等學校這一社會組織形態產生以來,它始終伴隨國運沉浮,引導廣大青年學生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人民福祉緊密相連,樹立堅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維護國家利益、促進民族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和高尚情感。中華文化歷經時代變遷綿延不斷,與時偕行,真、善、美和諧共融的道德標準、人文品格和經世智慧始終扎根在世代華夏兒女心靈深處。追求真理、嚴謹求實,求新求變、生生不息,兼收并蓄、博大精深等特征既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已然成為我國高校文化的根本特質,對于當代大學生人格塑造、心理養成及精神構建大有裨益。我國社會發展進程已經充分印證,大學生只有在追求繁榮富強的大“我”中才能真正體現小“我”的人生價值,只有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中,才能真正使自己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民族復興理想是“中國夢”的核心要義。
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主張順應潮流,勇于改革,開拓創新,不斷豐富文化內涵,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的生命力、戰斗力和凝聚力,從而保持文化引領社會的價值功能。高校文化表征和承載著人類文明內在穩定的優秀特質,同時以自己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進行文化的選擇、傳承和創造,代表了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崇高價值追求與嶄新時代潮流、社會發展要求相結合就形成了科學的社會主流精神,它激勵全民族前赴后繼、奮發圖強,不僅成為一定時期全社會共同意志和思想狀態的集中體現,而且形成了大學生在振興祖國、服務人民中實現人生價值的強大精神動力。高校文化緊扣時代脈搏,弘揚和創新具有時代特征的主旋律文化,切實強化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成為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忠實代表,這也為其與時俱進地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營造了積極氛圍。
大學精神追求身體力行,實踐一直是高校育人的基本途徑。高校文化不僅通過文化氛圍和精神環境使廣大青年學生對社會主流文化價值產生認同,注重理論與實際、理想與現實的緊密結合,有效地解決思想生活和生產發展實際問題,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它以各種形式的教化實踐陶冶情操,鍛煉思維,使大學精神內化為大學生終身的精神氣質、價值理想和行為規范,通過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產生對社會發展的價值導向和進步影響。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經由高校文化的潤化和熏陶形成共同的人生價值目標,他們務實進取、開拓創新,從中汲取正能量,最大限度地形成了社會共識。我們欣喜地看到,在當代中國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踐行群體正由此得以不斷擴大。
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示范區和輻射源,其文化客觀真誠地弘揚人類美好信念和樸素情感,不僅是社會主流文化的產物,而且是社會文化的先導者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更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高校文化“以教育、理論、系統化的道德規范、有意樹立的社會典范等來自覺地、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和左右著人們的行為",“啟迪人們的心智,提高鑒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提供價值觀與理想信念的指導,激發人們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在精神層面為民族發展和社會進步打造先進思想和時代靈魂,樹立了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追尋“中國夢”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