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 100089)
俄語中прецедент一詞在謝·伊·奧熱果夫主編的《俄語詞典》中被釋義為:作為隨后類似事件的范例或依據事件。我國學者一般將其譯為“先例”。在1986年第六屆國際俄羅斯語言與文學教師代表大會上,俄羅斯心里語言學家卡拉烏洛夫作了題為《論先例文本對語言個性結構和建構的作用》的學術報告,首次提出了先例文本這一概念。卡拉烏洛夫強調,先例文本是廣義上的詞的文化現象。文本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在內容、體裁、主題、篇幅等方面存在差異,而先例文本則是指那些由于流傳廣泛而成為特定交際者共知的、以文本形式出現的他人言語。他將先例文本定義為:1)在認知和情感方面對某一個體有重要意義的文本,2)具有超個體性的文本,即為該個體周圍的人(包括其前輩和同代人)所熟知的文本,3)在該語言個體的話語中多次重復出現。也就是說,先例文本是歷史上形成的某一文本,它包含著各種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識,具有特殊的思想感情色彩,已成為民族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并且被社會語言集團的普通成員所熟知。而且,在語言載體的話語中,先例文本可以以原體形式或變體形式再現。
繼卡拉烏洛夫提出先例文本的概念之后,克拉斯內赫等一些學者進一步擴展了先例文本概念,提出了先例現象這一術語。他們認為,先例文本可以超越語言形式而存在,應將先例文本概念擴展為先例現象,它們既可以是言語思維活動的產物,也可以是非語言的,如繪畫、雕塑、建筑、音樂等作品。克拉斯內赫依據先例現象的語言稱名單位性質將其分為四類:先例文本、先例情景、先例名和先例語句,并將符合以下三條標準或特征的現象界定為先例現象:
(一)為本民族語言文化共同體所有成員熟知(具有超個性特征);
(二)在認知層(認知和情感層)實現;
(三)在某民族語言文化共同體成員的言語中反復出現。
1998 年1月,俄羅斯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專門召開了一次學術討論會討論先例性與先例現象問題,隨后,在俄羅斯學術界迅速掀起了一股研究先例現象的熱潮。學者們的研究已證明,先例現象具有濃厚的民族性和社會性,是語言和文化共同作用的凝縮機制,是語言和文化能力的直接反映。先例現象的內容與語言文化學、心理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等諸多學科有密切的聯系。在當代俄語報刊中,先例現象被大量使用,它已成為報刊語言實現其感染力和表現力的重要手段。認識和了解報刊語言中的先例現象,揭示其蘊涵的社會歷史意義與民族文化意義變得越來越重要。本文將結合實例來分析先例現象的在俄語報刊中的運用。
(一)先例名
先例名是指與先例文本或先例情景相關的一些人名。學者們將與那些眾所周知的文本、情景相關聯的專名都歸為先例名,例如Илья Муромец,Обломов等。那些雖然并不與先例文本或先例情景相連,但一樣擁有先例性全部特征的專名也被納入先例名范疇,例如Моцарт等。
(1)Эксперты,не видевшие других гор,кроме Альп и Аппалачей,с легкостью Хлестакова и с его же <…>.
例句中加粗名詞赫列斯塔科夫是果戈理的《欽差大臣》中的人物,他到處招搖撞騙,在小縣城里,他假冒欽差大臣,胡亂指揮工作,斂取錢財。在該例句中,作者運用赫列斯塔科夫這一先例名,形象地描述了專家們的行為。
(二) 先例話語
先例話語是對某民族認知基礎中已存在的內容進行復制與再加工的產物。先例話語是Костомаров與Бурвикова共同提出的,他們將先例話語視為文本簡化的結果,他們將名言警句、文學引文、電影臺詞、廣告詞、民間文學引文、諺俗語、青年俚語等都納入先例話語范疇,作為表達價值判斷和感情的標記可以指向先例文本或先例情景。例如普希金的Не спится,Няня!或諺語,例如Тише едешь,дальше будешь均可成為先例話語。先例語句的使用可以是整個原文本的完全重復,也可以是將已經具有先例性的詞語或句子等根據規則進行重新組合。
1.整個原文本的完全重復
(2)Сегодня,когда "к нам едет ревизор",это еще вопрос,откуда он.(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
例句中加粗部分是作品《欽差大臣》中多次重復的一句話,小城官員們得知欽差大臣要來,都惶恐不安。該文章中運用該先例話語,表達了對相關部門的監督工作的質疑和批評。
2.按一定規則進行重新組合
(3)Контр спасёт мир
論據與事實報使用的這則新聞標題充分參考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名長篇小說《白癡》中梅詩金公爵的名言“Красота спасёт мир”(美挽救世界)。
(三)先例文本
先例文本“是言語思維活動自足而完整的產物;是一種多級述謂單位;是一種復合符號,其各成分意義之和與其含意不相等;為該語言文化共同體受過中等教育程度的任何成員所熟知。”先例文本的來源主要有文學作品、廣告詞、笑話、政論文等完整獨立的文本。運用先例文本的形式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1.通過直接引用先例文本的標題或者對源文標題進行加工后再使用以引起對先例文本的整體聯想。
(4)Зачем на Руси жить хорошо
顯然,《莫斯科新聞報》采用的這一報刊標題源于涅克拉索夫的長詩的題目Кому на Руси жить хорошо,作者將原作品名稱中的кому換成зачем,使這一質問更加意味深長。
2.通過與此文本相關的先例語句,還可以引用文本中先例情景的名稱。
(5)<…>которые кричали О.Бендеру и И.Воробьянинову:《Дэнги давай! Давай дэнги!》(Известия)
例中情景源于諷刺小說《Двенадцать стульев》(《十二把椅子》)。這部小說語言獨特,故事離奇,深受俄羅斯讀者的喜愛。書中主人公 Остап Бендер早已成為奸詐、欺騙、財迷心竅的代名詞。文章講述了利用小說中一些孩子向主人公索要買路錢這一情節,借作品人物之口,淋漓盡致地刻畫了俄羅斯政府因面臨的經濟困難而不得不向西方七國伸手的窘境。文中出現的先例情景無疑對讀者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從而達到借古諷今的目的。
3.通過對文本情景的描述,實現先例文本的引用。
例如,“巴庫男孩隊(KHB)在2000年演出中引用的是對一個童話故事主要情節的描述:我們的鄰居爺爺種了一個大麻,大麻長的很大很大。爺爺叫來奶奶,奶奶叫來小孫子,又叫來小狗,叫來小貓,還叫來小老鼠…他們一起拔大麻,拔呀拔…總之他們生活地幸福又快樂。”(杜春曉 2008)
上面的例子中沒有提及原始文本的名稱,而是通過描述文本情景讓聽眾回想起俄羅斯童話《拔蘿卜》,從而增加了先文本的表現力。
4.對先例文本的引用還可以通過人物名字,或者通過文本作者的名字來實現,這里的名字不一定是先例的。
(6)Причем работать в радость,в удовольствие,а не судорожно-мрачно ради реванша и счёта в банке,как Лопахин.(Московские новости)
該例句中加粗詞語洛帕欣是契訶夫筆下的一個人物形象。他出生于農奴家庭,是一個無知、粗野又勢利的爆發戶。為了賺到更多的錢,羅巴辛從早到晚不停地工作,還自詡工作能使他覺得精神輕快,找到活的理由。最終他實現了自己的愿望——成為《櫻桃園》的新主人。如果不了解《櫻桃園》的情節,則不可能理解這一人物形象的內涵,更不可能真正領會文中這一比喻的深層意味。
(四)先例情景
先例情景是某種“規范化”、“理想化”的情景,引發相應的伴隨意義,其感知常量作為區別性特征進入認知庫。(彭文釗、趙亮2006)先例話語或先例名可以成為先例情景的能指,例如“動亂時期”(смутное время)作為先例情景指的是,17世紀初期波蘭、瑞典對俄國的武裝干涉,并且在該時期俄國國內也爆發了波洛特尼克夫領導的農民戰爭,該時期俄國處于動蕩不安的狀態。在現代,人們一提到смутное время就比喻的是動亂惶恐的狀態或事件。
使用先例情景可通過或直接使用先例情景名,或先例語句,或先例文本中的人物名而實現。
1.直接使用先例情景名。
Ющенко объявил ?холодную войну? с РФ борьбой за независимость Украины.(Известия)
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冷戰)是指的在1947年至1991年之間,以美國和北約為首的西方集團,與以蘇聯和華約為首的東方集團兩者之間的長期政治和軍事沖突。這一先例情景名稱在報刊題目中的運用,能讓讀者立即了解到白俄羅斯和俄羅斯的關系狀態。
2.通過引用先例語句實現對先例情景的引用。
<…>,по сравнению с которым нынешний— как хлестоковский арбуз《в 700 рублей》.
看過果戈理的喜劇《欽差大臣》的人一定不會忘記赫列斯塔科夫,他到處招搖撞騙,不知羞恥地撒謊、吹牛。為了顯示他家的“高雅與富麗堂皇”,他竟對市長太太和女兒吹噓說,“桌上放著一只西瓜,那西瓜就值七百盧布”,使得市長太太和女兒對他著了魔。在這一作品背景下,“как хлестоковский арбуз《в 700 рублей》”(猶如赫列斯塔科夫價值七百盧的西瓜)就極具諷刺意味,用以形容那些空洞的、恬不知恥的謊言。
3.通過引用先例文本中的人物名實現。如:
Адвокат мамы ?бедной Лизы?Роберт Фридман:?В Венгрии многие сочувствуют Ирине Беленькой?(Известия)
粗體字《苦命的麗莎》是俄羅斯作家卡拉姆津的作品,其講述了年輕女孩麗莎的悲慘命運,她被自己所愛的人無情拋棄。例句中通過引用作品中人物的名字,使讀者回憶起原文本中熟知的情景,使讀者更能體會文章中人物的遭遇。
先例現象是一個復雜的語言文化現象,它體現了不同文本之間存在的參照關系,其中融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知識結構。因此,必須對先例現象進行共時與歷時、縱向與橫向的研究。分析先例現象的來源便是這一研究的基礎。通過對大量事例的剖析,我們初步總結出先例現象的幾種來源類型:
(一)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往往是通過典型的環境和人物來凸現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事的。古今中外許多文學名著中的人物因其鮮明的個性特點,成為文學長廊中的一座座雕塑,他們的形象已根深蒂固地植入人們的記憶中。這類專有名詞在報刊中的運用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并激活蘊涵于文本深層的意義。文學作品是先例現象的最主要來源,主要是文學作品的經典語句、人物形象、作家名、作品名、作品情景等。其中作品名作為報刊標題使用的情況比較常見,例如:《Живые и мёртвые》(Известия)
(二)童話故事和神話傳說
例如,報刊中經常會使用金魚這個童話故事中的先例名。例如:Президент не мог себе позволить выглядеть незрелым в глазах Ширака.Пришлось изображать из себя зрелого:наступать на горло собственной песне и притворять золотой рыбкой.(Московский комсомолец)
(三)影視作品和流行歌曲
例 如:Если в сердце твоем любовь(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 該新聞題目來源于俄羅斯歌手尤利婭的著名歌曲《如果心中有愛》。
(四) 社會政治生活(口號、標語、名人名言、歷史事件)
《За наше детство счастливое,спасибо,не наша страна》(АиФ)
《Валюты всех стран,объединяйтесь!》(Известия)
(五)諺語、俗語、成語
諺語、俗語和成語形象生動,言簡意賅,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哲理性、典故性都很強,是先例現象的重要來源。例如:
Комар носа не подточит.(Призыв)
В полку КВН прибыло.(Ковровские вести)
(六)圣經文本
宗教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影響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源于《圣經》的引語、人物、典故經常出現在報刊文章中,對人們的語言意識產生深刻的作用。例如:莫斯科共青團報使用的“Чеченский волк в овечьей шкуре”這一報刊標題出自圣經中的Волк в овечьей шкуре,意指披著羊皮的狼,陰險狡詐的偽君子。
在俄語報刊中,先例現象被大量使用,尤其是在報刊標題中被積極運用,使得標題更加簡潔凝練、風趣幽默、新穎別致,大大地增加了報刊的宣傳效果和力度。報刊文章中運用先例現象可加強文章表現力,增強報刊的對話性,有利于表達或隱或顯的評價意義,能激活讀者對該先例潛在的背景知識的記憶,使讀者產生“似曾相識”又“不盡相同”的印象,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從而實現讀者與文章作者之間的順利交際。
先例現象是研究語言個性和民族個性的一個重要窗口,它蘊涵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濃厚的民族性、社會性,了解先例現象能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民族個性。正確理解先例現象要求我們特別注意其隱含意義,注意語言形式與意義的把握,更重要的是需要廣泛的閱讀和積累才能將其破譯,因為先例現象有顯性與隱性之分,它們有的是清晰可見的,有的卻需要借助于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了解和熟知俄語意識、正確理解語義內涵是順利完成俄漢跨文化交際的有效途徑。所以,對于我們俄語學習者來說,只有正確理解俄語語言所蘊含的語言意識和文化內涵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俄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