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 人文院系,江蘇 無錫 214028)
批判性思維是分析、解釋、推理、評估、闡述、判斷、綜合等多種合理認知和決策所需技能的綜合,被列入IBDP 課程體系的培養目標之中。新時代的人才教育離不開批判性思維教育,而IBDP 課程則為我國教育的批判性思維培養提供了借鑒的標本。尤其是對應著語文課程的中文A 課程,更是學習的重中之重。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有目的的、自我校準的判斷力,這種判斷力致力于解釋、分析、評估、推斷及說明那些基礎的證據、概念、方法、標準和情境。[1]它通過批判反思傳統和權威從而對知識進行更深層的探究,是創新與進步的動力源泉。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已經對新時代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標準,而教育界則因此開始了一場巨大的變革。批判性思維作為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認知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是創新性人才培養的基礎,也是當代人才教育的核心之一。
因此,在人才培養和教育方面,我們可以把目光投到國際性的IBDP 課程上來,從中文A 課程切入,借鑒一下國際課程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經驗。
國際文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簡稱IB 課程,是由國際文憑組織(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簡稱IBO)創辦的課程,在國際范圍內被公認為最具難度的課程。其名下設置有小學課程PYP(全稱the Primary Years Programme)、中學課程MYP(全稱the Middle Years Programme)和為高中生提供的大學預科課程IBDP(全稱the Diploma Programme)。
IBDP課程是體系性強、約束性高、課程難度大且課程覆蓋范圍廣的課程,包括“語言和文學研究”、“語言習得”、“實驗科學”、“藝術”、“數學和計算機科學”、“個體和社會”六個學術領域和“認識論”(TOK)、“專題論文”(EE)和“創造、行動和服務計劃”(CAS)三門核心課程。[2]其中,語言和文學研究領域的課程對應的是第1 學科組語言A,即學生的母語。而對于國際學校的中國學生來說,語言A學習就是中文課程,相對于第2 課程組語言B 開設的中文課程可簡稱為中文A。
該課程包括三個項目:文學、語言與文學和文學與表演藝術,并根據難度分為高級課程(Higher Level,簡稱HL,教學時間240 小時)和普通課程(Standard Level,簡稱SL,教學時間150 小時)。課程考核的重點不是語言,而是經典文學作品的分析和鑒賞[3],強調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全球理解、跨文化理解和批判性思維。
IBDP 的中文A 課程意義在于:(1)讓學生把自己的母語作為一門語言形成全新的認知,了解母語使用過程中所體現的文化因素,從而能欣賞本民族的文化和歷史,并理解具有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們的觀點;(2)培養學生對不同作品進行細致的分析并建立作品間適當聯系的能力,培養他們清晰的思維能力和流利的書面及口頭表達能力;(3)促使學生從語言和文學中獲得愉悅,并對它們產生終身興趣;(4)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總而言之,IBDP的價值觀,主要是以學生為中心、全人教育、批判性、國際情懷、終身學習,培養勤學好問,知識淵博,富有愛心的人。作為IBDP 課程體系的一員,中文A 課程也符合這一價值觀與培養目標,因而研究該課程也是有益于歸納批判性思維培養方法的。
IBDP 的中文A 課程,意在塑造學生獨立自主,在不迷信權威的意識的同時,又強調頭腦開放和尊重他人,訓練學生理解主題問題分析論證結構、澄清概念意義、審查理由質量、評價推理關系、挖掘隱含假設、考察多樣替代、綜合組織判斷等批判性思維應具備的技巧。這在課程的教學和評價環節皆有體現。
中文A 課程教學時長為兩年,包括翻譯作品、精讀作品、同體裁編組的作品和自選作品等四部分內容,所學作品總計十部,高級班十三部。教師設計例如交流討論、游戲、戲劇表演、課堂作文等多種教學活動,意在對學習文本的文化背景、文學手法與技巧、文學體裁進行深入解析和批評,對中文學科進行學科拓展和交匯。因此,學生往往選擇在課外閱讀所學文本,將課堂時間留給提出、證明和表達個人意見以及與他人交匯意見,這也是課程評估考察的內容之一。
顯然,中文A 課程的教學滲透著批判性思維的教育理念。文學作品的戲劇表演化,是文學和藝術的交匯,著重于跨學科思維;翻譯作品的學習,是從國際視野看中國文化,著力于跨文化視野——這為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提供了文化知識的土壤。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引導為輔,學生在對作品的分析研究中提出自己的觀點,培養的是學生對探索目標進行規劃和實踐從而得出“新知識”的能力,即批判性思維能力。師生之間的交流討論環節為學生提供了思想碰撞的空間,課上的反思陳述和課堂作文則給學生沉淀提升自我的余地,這是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自我升華。
IBDP 的中文A 課程考試評價主要包括兩部分,校內評估和校外評估。當然,課程考核方式還涵蓋了校內的平時成績、實驗記錄、CAS 活動參與記錄、口頭陳述、長篇論文的撰寫。[4]這里我們以校內評估和校外評估為主。
1.校內評估
校內評估,即個人口頭表達考試和個人口頭評論考試。前者針對個人自選作品模塊,可選擇一部自己喜歡的作品提前準備,再發表講話和參與互動討論,準備相對充分。后者以精讀作品模塊為選題范圍,當場抽題20 分鐘準備,最后發表專業文學評論和與教師討論。
相較之下,個人口頭評論考試明確提出讓學生分析文本,進行文學評論,提出自己的評價和意見。但在校內評估的個人口頭表達考試,即自選模塊考試中,學生同樣需要探索選文的各個方面,例如內容、技巧、風格、結構、主題思想和語言,評估作品的思想感情、藝術效果,做出自己獨到的評價。[2]
總而言之,校內評估明確考察了學生一步步深入探索文本,最終得到個性化思考結果即“新知識”的能力。這正是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考察和驗收。
2.校外評估
校外評估,即兩次閉卷考試和一次世界文學論文。閉卷考試的主題分別是文學分析鑒賞和同體裁編組作品的文學評論,世界文學論文則是翻譯作品模塊的課堂討論和作文的延伸。
該項評估考試,分別考察學生對運用語言、結構、技巧和風格形成意義的方法的分析鑒賞能力、對比較對照作品的評價能力以及口頭交流和反思陳述的能力。從單一作品鑒賞到同類作品評價,從個人探究思考到集體交流討論再回到個人反思批判,由淺入深,呈階段式地鍛煉考察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此外還要注意的是,中文A 的課程教學和評價都沒有標準答案,鼓勵學生打破慣性思考,尤其注重評估課程是否能尊重、激發學生的獨創性。[4]沒有了標準答案的約束,學生可以盡情提出自己的想法,對“權威意見”“大眾觀念”提出質疑。這無疑是為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綜上,中文A 課程注重通過文學鑒賞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探究,使學生切實地“探索”文學作品。不論是小說、散文、詩歌、戲劇還是其他的文本作品,學生都能較好地進行獨立探究、個性思考、交流說服和反思評價,最終形成自己的文學批判能力。
批判性思維是新時代人才的必備品質。批判性思維教育是新時代教育的重要內容。IBDP 課程以批判性思維為培養目標,批判性思維教育貫穿于IBDP 的所有課程領域,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才。
以IBDP 的中文A 課程,可以總結出以下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措施:(1)擴充知識儲備,組織跨學科學習和課外拓展,鼓勵學生閱讀經典全本;(2)設計自主探究課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分析、評估和推斷的能力;(3)組織交流辯論活動,取消考試部分題目的正確答案,倡導頭腦開放;(4)引領學生觀察聆聽,重視尊重他人的教育;(5)適時組織學生自我反思批評,提出可行的改進目標。IBDP 的中文A 課程,在批判性思維教育方面顯然有極為重大的學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