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郵電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聲樂是一種獨特的音樂,它不像是其他音樂借助外力,需要樂器發聲,例如:吉他、長笛、架子鼓等等。聲音是先天的,人為很難改變,但是氣息可以依靠后天的訓練來優化,所以在少兒時期,在聲帶與腔體尚且稚嫩的時期,我們就要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訓練,控制孩童們的氣息,在他們長大以后,歌唱器官可以得到良好的發展,從而使得他們能夠唱出歌曲的深刻內涵,表達出音樂語言的寓意與意境。
聲樂在當下的少兒音樂教學中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時代發展迅速,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孩子們嬌生慣養長大,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并且擁有極強的好勝心,在課堂上,一些孩子或是想要音浪高于別人,或是開心玩鬧,就會聲嘶力竭的演唱歌曲,這會對他們稚嫩的聲帶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并且非常不利于孩子們發現音樂的美感,無法培養他們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因此,音樂教師需要在少兒時期就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傳授他們正確的歌唱方法和一些基本的歌唱知識。
呼吸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不需要人們去學習、去探索、去研究就能掌握。呼吸更是貫穿了人的一生,它看似平平無奇,卻是生命的象征。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自然而然地去吸氣、呼氣,不需要去關注它,也不需要用意識去控制它。然而,在人們學習歌唱時就會發現,唱歌所需要的呼吸和人類日常的呼吸有著很大的區別,它不再是平靜而緩慢的,唱歌會使呼吸的運動量加大,樂句的長短、節奏的快慢、旋律的高低起伏,以及所需要歌者唱出來的感情與意境,這些都需要依靠橫膈膜來有意識的控制呼吸。
發聲系統是非常復雜的,但是有一點非常清晰明了,氣息是發聲的基礎,沒有氣息,人類就不能發出聲音,如果不能正確地控制氣息,自然也就無法唱出好聽的歌曲。無論是音色、音質,抑或是快樂悲傷的情緒變化,都要氣息來控制,所以只要我們學會控制氣息,就萬事俱備了[1]。
但是控制氣息的一些基礎理論對少年兒童來說是不易理解的,這時就需要教師對理論有深刻的見解,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達到教學效果[2]。例如老師在教學生們唱《小星星變奏曲》時,可以在網絡上多找一些音頻資料,專業人士與非專業人士唱的都要有,讓學生們來評論兩者之間有何區別,哪一種更好,如果學生步入誤區,老師要及時將他們引到正確方向,然后給學生講解為什么專業人士唱得更好,專業人士是如何唱的,讓學生們嘗試模仿練習。
人的成長歷程是非常緩慢的,需要經歷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又有所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理解能力不同,甚至連聲音也是不同的。所以每個年齡段教學方式都應有所不同。少年兒童的音色甜美,純凈,但是由于發育不成熟,音域還較窄,所以不適合做過量的訓練。這個時期需要老師和家長給孩子播放一些兒歌,培養他們的音樂感以及對音樂的興趣,方便以后的聲樂學習。孩子太小,定性不足,很多東西實施起來非常困難,教師需要有充足的耐心,多做示范。老師要根據不同的年齡段、孩子們的愛好以及練習的需求來選擇歌曲,調動孩子興趣的同時達到練習的目的。
控制呼吸對歌唱者的重要之處就在于,不管一個人有多好的樂感,多么完美的嗓音,如果不能正確控制呼吸,那他就不能夠成為一個完美的歌唱者。在聲樂界中有這樣一種說法:“誰懂得歌唱的呼吸,誰就會唱歌”。這句話自然不是空穴來風,足以看出呼吸對歌唱的重要性。那么我們就更加要注意在進行呼吸訓練時出現的一些問題。很多人擁有一副好嗓子,就認為是老天爺賞飯,不注重氣息歌唱的練習,導致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一開口唱歌就不會呼吸了,氣息不穩,不能夠流動自如,聲音僵硬。尤其是在唱高音時,會發出刺耳的聲音,呼吸缺少支點,喉嚨打不開,發聲器官沒有進行正確的運動。還要注意氣息訓練時的一些基本動作,一定要規范,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練習效果。
聲樂教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無論是氣息還是聲音,它都是看不見也摸不到的東西,它屬于一種感覺藝術,因此也更加難掌握[3]。我們以學習歌曲《茉莉花》為例,在學習時候,教師可以帶一盆茉莉花到課堂上,讓學生們聞花,練習吸氣,老師在一旁做正確的引導,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還可以采用意念與想象相結合的手段,訓練學生有氣息控制的歌唱。
綜上所述,氣息在歌唱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一個人能否唱好歌曲的基礎,所以在少兒音樂的教學中,我們就應該重視氣息訓練,并且給孩子灌輸正確的思想,讓他們知曉控制氣息的重要性。教師也應該根據不同孩子的心性,不同年齡段的變化制定出針對性的科學訓練方案,提供正確的引導,這樣既能保護孩子的聲帶,又能樹立正確的歌唱意識。確保日后能夠以扎實的基礎用于歌唱的實踐,用聲音傳遞出歌曲的意境和情感,培養出優秀的歌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