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政課課改的重要內容是要 提升大學生對于思政課的獲得感,文章從思政課知識獲得和思想引領兩個角度出發,以及從開始、內容、成長、關鍵、歸納五個方面分析了如何提升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的獲得感,通過總結和分析總結提升大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獲得感的方法。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獲得感;生成方法
2015年5月27日,習總書記在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獲得感”包含了很多內涵,并在各項改革和評價中被多次使用,成為近年來一個具有典型的流行詞[1]。教育部在2017年發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專項工作總體方案》,同時確立了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質量年。作為思政教師,要提升學生思政課獲得感,首先就要從學生的視角出發來研究獲得感的產生方法,這也成為了近年來高校思政課課改的熱門話題。高校思政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樹人的主陣地,需要良好的課堂教學方式。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對思政授課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站住講臺、站穩講臺、站好講臺是考量高校思政教師基本素質的重要要素。需要思政教師傳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對學生實現指導性作用,教會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立場正確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關于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課中學生的獲得感,國內外很多學生的研究切入點放在了獲得感的生成方法上,如寧文英認為其產生途徑具體為四個步驟,即情感期待—心理共情—有效對話—意義共享[2]。黃冬霞提出學生思政課獲得感可以表現為一種“持續正向的心理體驗”,是一種在參與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體驗[3]。韓一凡提出觀點,認為學生在思政課中的“獲得感”不僅在于課程上的感受,是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多個方面的共同獲得[4]。隨著對于高校思政課的思考和研究,高校學生思政課程“獲得感”可以從兩個角度和五個方面來進行研究。
一、提升高校思政課學生獲得感的兩個角度
高職思政課作為一門規范的課程,一方面具有明確的內容標準和嚴謹的知識體系,授課必然是知識傳授的過程;另一方面,作為育人的主渠道,思政課的意義卻不在于知識的傳授,而在于思想的引導和三觀的培育。這兩個方面就是“獲得感”之“獲得”和“感”兩個維度。知識“獲得”和思想之“感”兩個維度乍看之下似乎互不相干,實則有機統一,兩者共同促成了學生“獲得感”的生成。增強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是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的必然要求,需要的是各方面協同發力,合力育人的過程。高校思政課教學要把知識獲取和學生需求、課堂授課與思想引領、傳統課堂與互聯網時代、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切實提升當代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
(一)高校思政課的基礎是知識的獲得
要實現思政課對學生的思想引領,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需要讓學生在授課過程中獲得具體的知識收獲,枯燥的照本宣科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思想引領的實質內涵還是知識的學習和領悟,需要鮮活的教學模式。學生知識的獲取需要循序漸進,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從人類社會發展為開始,讓學生領悟人類社會是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在此規律基礎上,進一步了解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的歷史,進而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最終樹立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從學生在思政課獲得的知識為基礎,幫助學生掌握清晰的思想脈絡,是學生在高校思政課產生獲得感的第一步。
(二)高校思政課的關鍵是思想引領
通過高校思政課使學生獲得知識收獲是完成課程目標的第一步,高校思政課的重要任務是通過教學完成大學生的思想引領,進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如何通過課程完成思想引領才是上好一門思政課的關鍵,否則思政課就會和普通的教學授課沒有區別,無法完成最終教學目標。通過思政課授課,始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學會如何運用知識,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用先進的思想作為引領,進而投入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投入到為社會主義事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才是高校思政課發揮思想引領的優勢所在,是提升學生獲得感的關鍵。學生從獲得知識到完成思想引領,中間的過渡階段就需要思政課授課教師來搭建。思政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完成學生的價值認同。
二、提升高校思政課學生獲得感的五個方面
提升高校思政課學生獲得感是一個規律性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學生獲得知識到完成思想引領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一個從內而外,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思考,從知識獲取到投入實踐的規律性運動。依據高校學生學習的規律性,提升高校思政課學生獲得感可以從五個方面來劃分。
(一)期待是提升獲得感的起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提升學生對思政課的期待感,需要更新教育理念,牢牢把握“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這一關鍵點,切實提高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的認可度,提升課堂親和力,進而使學生產生獲得感。
學生在接受知識之前會對未知領域有一定的期待和情感投入,學習知識的過程是實現這兩部分的滿足,滿足的程度不同會產生對知識不同的認同感,這一點是學生提升高校思政課認同感的起點。知識的獲取是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其中包含了學生對知識獲取的期待,這種期待有顯性和隱性的特征。顯性期待主要包含了知識的獲取,運用技巧的提高,技能掌握等,是從理論到實踐,書本到現實,付出到獲得的過程。隱性期待是指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精神高度的提升,是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感和獲得感得到的滿足,是心理層面的獲得,是高校思政課育人價值的體現。因此,從學生知識獲得的顯性需求和隱性需求來看,高校思政課應該抓住的重點在于學生的隱性需求,進而達到思想的引領和立德樹人的要求。
(二)互動是提升獲得感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際上是一個解疑釋惑的過程,宏觀上是回答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微觀上是為學生解答人生應該在哪用力、對誰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樣的人的過程”。高校思政課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更是人與人對的交流,心與心的對話,這就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能夠做到“圍繞學生,服務學生,關愛學生”,增強課堂互動,解答學生疑惑,進而提升學生學習的獲得感。
首先,授課時一個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互動的最好效果是雙方處于平等狀態下的溝通與交流。思政教育要想完成思想引領,需要讓學生對思政課內容的理解和接受。在授課過程中,授課教師要認識到思想引領是人對人的引領,不同個體之間在需求,理解方面存在著差異,雙方平等的狀態下最容易讓學生融入授課的過程。思政課作為專業知識,在思想引領方面具有學術上的權威性,但這同樣是一把雙刃劍。在學術權威背景的影響下,往往會讓學生產生壓迫感,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其次,良好的互動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應該符合學生的價值訴求,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和高校教育的規律,因人而異,和而不同。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建立互通平臺才能與教育主體產生積極的對話,進而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引發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最后,良好的互動需要構建伙伴關系。當代大學生成長于網絡興起的時代,知識傳授過程要“新”不要“陳”,在學生接受的時代背景下建立伙伴關系,才能構建出和諧的育人環境。
(三)共情是提升獲得感的土壤
在學生管理和教育過程中,“共情”是基本要求。從心理學意義出發,“共情”是指指互動雙方將自己的心理體驗傳達給對方,能引起對方的共鳴,能確實理解對方的心理感受和精神世界、情緒感知,從而能更好地建立良性關系。高校思政課授課同樣需要再“共情”的條件下開展,在此基礎上才能建立信任的關系,拉近授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靈距離,進而提升學生的獲得感。
(四)構建是提升獲得感的關鍵
獲得感的生長條件在于能否引起學生的思想認同和價值認同,而學生獲得感產生的關鍵就在于讓學生將課堂授課內容吸收,加以思考形成獨立的認識,構建積極正確的三觀。構建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兩部分,課堂的授課屬于外在因素,需要通過高校思政教師的授課,引導,傳遞價值,渲染情緒來完成。構建的外在因素就在于學生視野的開闊,能力的提升,自我正向的評估等,這些部分往往構成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關鍵,是一種持續發展的動力。在自我構建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不斷接受知識的洗禮,完成自我糾正,最終目的是樹立正確對的三觀,并融入成長過程,達到人格的塑造和思想的升華,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五)實踐是獲得感的歸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要牢牢把握時代脈搏,創新改革傳統高校思政課授課方式,在與時俱進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師要認清時代發展趨勢,授課內容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符合實踐發展要求,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用強大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引導學生,掌握實踐技能。學生獲得感的來源主要是成就感,是對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改造。改造客觀世界方面,學生通過自我構建,將從高校思政課獲取的知識運用到改造客觀世界中,實現具體指導作用。例如運用組織協調能力,和諧處理人際關系,鍛煉優秀品質等,都是良好成就感的獲取途徑。改造主觀世界方面,學生通過思政課的學習過程,主觀上會對自我有一個完整的審視,在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的經歷下,豐富知識結構和情感體驗,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從而獲得改造主觀世界的成就感。
三、提升高校思政課學生獲得感的三項對策
(一)教師教學有對策
高校思政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思路,從普通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思想引領者。從這一點出發,高校思政教師需要提高教學課堂的活力,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倡導互動課堂,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拓寬學生視野,提升教學實效性。
(二)教學管理有對策
在教學管理方面,高校思政教育需要關注學生的需求,引發主動思考,摒棄傳統的管理和控制模式,積極主動接受和吸納學生的想法,并加以引導。將學生的知識獲得內化,引導知識的外化應用,有效提升學生的獲得感。
(三)教學評價有對策
教學評價是有效提升學生獲得感的途徑,提升學生獲得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思維的創造和引導,高校思政課需要的是教師和學生雙方思維的動態關系,是較為特殊的一種教學體驗。在教學評價中體現互動性、靈活性、嚴謹性的評價取向,是提高學生獲得感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科學統籌突出重點對準焦距,讓人民對改革有更多獲得感[N].人民日報,2015-02-28(1).
[2] 寧文英,吳滿意.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概念、生成與結構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9).
[3] 黃冬霞,吳滿意.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內涵、構成和形成機理[J].思想教育研究,2017(6).
[4] 韓一凡.日常生活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3).
[5] 劉富勝,趙久煙.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要堅持“四個結合”[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6).
作者簡介:趙赫男(1992- ),男,黑龍江鶴崗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