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艷陽高照的四月天,收到北京大學出版社送來的《綜合成本上漲對我國產業核心技術升級影響的研究》一書,信手打開閱讀,頓時有些興奮,寫下以下文字,以增強印象和記憶。成本與利潤、費用與效益是此消彼長的矛盾,也是產業界、企業界不得不關注的重要問題。
發展產業,經營企業,誰不追求降低成本、增加利潤?誰不追求減少費用、提高效益?追求增加利潤,追求提高效益,乃企業家之天職。然而,成本上漲、費用增多,是這種追求的攔路虎。學人并沒有置身事外,而是以他們靈敏的嗅覺去搜集資料和案例,把成本與利潤、費用和效益這對矛盾作為課題,加以深入探討和研究,力求破解這對矛盾的理論、對策和路徑。胡川、戴浩和胡威撰寫的《綜合成本上漲對我國產業核心技術升級影響的研究》則是近年來不多見的專題研究的創新之作。我有幸先睹為快,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閱讀此書,令人耳目一新。
相對于單一成本項目,綜合成本包括的項目更多。本書作者列舉了五項成本,作為他們探討的內容。這五項成本分別為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資本成本、交易成本和環境成本。作者不是單獨就某項成本做簡單分析,而是把五項成本綜合起來,將其作為一個整體去考察。應該說,這種綜合分析和整體考察的難度是相當大的。然而,作者并沒有在難題前卻步,而是積極地收集資料,收集國內外相關文獻,設計模型,比較分析,以便形成自成一統的理論框架和獨到見解。
以我之觀察,綜合成本上漲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從粗放型模式向集約型模式轉變的難以避免的現象。在世紀80—90年代,亦是改革開放的初始階段,為了吸引外商來華投資設廠,也為激發國內發展經濟的內生動力,我國采取了價格十分低廉的土地供應政策,和現在(21世紀20年代)的土地成本相比,那個時期(或階段)的土地價格真可謂“白菜價”。而在那個階段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所獲得薪酬,也是低得不可能再低。當時發展經濟大多采取勞動密集型、粗放型的發展模式,這種狀況和現象,在某種意義上是不得已而為之,也是不完全正常的。由于經濟發展自身規律使然,經濟發展不可能長久地停留在粗放型模式。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由政府和市場推動著、一步一步向新的更高方向、階段性地向前推進。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在逐漸發生變化,集約型模式逐漸替代粗放型模式,技術含量更高的制造業逐漸替代技術含量低的制造業,一般傳統制造業也逐漸數字化、智能化,掌握較高科學技術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數量逐漸增加。在一些經濟發達和高新科學技術發展較為集中的地區或城市,經濟發展和產業聚集呈擴張態勢,但受行政區劃所限,發展空間不足,土地供應緊張,土地價格和勞動力價格上升較快,由此帶動其他要素價格的上漲。我以為,綜合成本上漲,在一定意義上講,是科學技術進步和生產力提升的表現,是各種生產要素價格回歸本位或部分回歸本位的體現。所以,對于綜合成本上漲,我們也不必煩惱和悲觀。
綜合成本上漲,在當下是客觀的現實。對此,我們就束手無策和無所作為嗎?回答是否定的。冷靜地應對綜合成本上漲的現象,客觀地剖析造成成本上漲的各種原因,探究綜合成本上漲對諸多企業和產業的影響,尤其是對產業核心技術升級的影響,并尋找對策和措施,作者在《綜合成本上漲對我國產業核心技術升級影響的研究》一書中都給出了相應的答案。
對于綜合成本上漲,國內學者在分析研究,產業界企業界采取多項措施減輕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政府更是推出了創新戰略去破解這道難題,并已取得相當大的成效。比如,設計和建設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技術;在海陸空交通運輸建設打通各種堵點難點,物暢其流;發揮市場對經濟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主動作為,突破一些地區經濟發展的空間局限性和行政區劃的制約,推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主動推動產業轉移。在貴陽市和長沙市,因土地價格相對低廉、營商環境和自然環境頗具優勢,形成了高新技術、產業聚集的新高地。近年來興起的粵港澳經濟大灣區、長江經濟帶、京津翼經濟圈等發展大戰略,都是破解綜合成本上漲對產業企業發展不利影響的杰作,對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實現強國的目標,必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從微觀來看,企業經營者更是關注綜合成本上漲對自己經營的產品成本構成的影響,以及對自己企業的利潤和效益的影響,以便在經營過程中尋找破解綜合成本上漲不利影響的途徑和方略。依我之見,企業經營者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企業經營者要分析自己企業和產品的市場定位,找準自己產品的目標客戶,找準生產和制造產品所需的資源和要素,特別要找準制造優質產品的資源和要素。有了明確的市場定位,又找到了生產某種產品或產品群的資源和要素,企業經營者才好計劃和計算生產和制造產品和產品群的人力、物力、財力乃至環境等各種成本或各種費用。
第二,企業經營者要規劃好自己企業內部的組織架構和人員布局。企業不是行政單位,應從產品的生產和制造需要設計內部組織架構,盡量精簡不必要的層級和崗位,按事設崗,以崗找人,決不允許冗員,應盡可能發揮每個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盡量做到人員精干、人少效率高、人少利潤多。這里要特別提醒中小企業的經營者,絕不能錄用不具備條件和資格的親戚朋友,以免造成企業內部人員濫竽充數,加大成本,降低效率,減少利潤。
第三,企業經營者對于各項成本要精打細算,對于各項成本要筆筆計較,不可以做“無成本賬目,無成本核算,無成本與利潤對比計算”的“三無經營”或“三無經理”。企業經營者善于理財,講的就是筆筆計較、精打細算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
第四,企業經營者不可盲目擴張,不可盲目追求做大,甚至不可盲目追求上市。我接觸到的企業經營者也不少,常常聽到他們說再過兩三年,我的企業就達數百人,我的企業快要上市了,等等。我主張企業經營者要常常拿鏡子照照自己,照照自己的企業,看看自己的經營管理是否做深做細做到位,自己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達到什么樣的高度,自己究竟能駕馭多大規模的企業……。我也看到有些企業盲目收購兼并其他企業,規模做大了,成本上去了,資金鏈斷裂了,產品滯銷了,最后只好走上了破產之路。因此,企業無論規模大小,特別是中小企業,其經營者首先要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做好做深做細自己的企業經營管理工作,力求降低企業成本,增加利潤,過好日子,穩住企業在市場上的位置和履行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這就是對社會的貢獻。
作者簡介:彭松建,北京大學出版社原社長、編審,北京,100871。
(責任編輯 ?辰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