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傳春 洪功翔
摘要: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在市場競爭機制作用下,企業之間競爭非常激烈,特別是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而言,不僅受到市場機制的影響,還受到所有制不同的影響。相關研究表明,從短期來看,國有及民營企業經營損耗、盈利能力以及舉債能力對其規模有著顯著影響,且經營損耗與規模成反向關系,即會抑制規模效應,而盈利能力及舉債能力與規模成正向關系,會促進規模效應的發揮;從長期來看,經營損耗、盈利能力狀況沒有變化,但是舉債能力對國有及民營企業規模影響不再顯著,反映出規模效應不再受其影響。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要從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入手,降低經營損耗,加強盈利能力;強化短期舉債能力,避免長期舉債。
關鍵詞:企業經營績效;企業規模效應;企業舉債能力;企業經營損耗
基金項目:安徽高校協同創新項目“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跨界協同治理”(GXXT-2019-039)
中圖分類號:F2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0)11-0035-08
一、引言
企業作為微觀經濟主體,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國也毫不例外。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使得企業發展受阻,有些企業甚至瀕臨破產邊緣,為此2020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六保”,其中保市場主體,實際就是保護我國的企業發展。企業是經濟運行的細胞,企業穩定發展,才能使得生產消費暢通起來,經濟才能更好地運轉下去。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需要被特別重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健全支持民營經濟、外商投資企業發展的法治環境,完善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的政策體系,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制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因此,本文研究如何促進國有及民營企業規模發展壯大。
二、文獻綜述
(一)企業發展范式演變
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在市場競爭機制作用下,企業之間競爭非常激烈,特別是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而言,不僅受到市場機制的影響,還受到所有制不同的影響,但是隨著時代的改變,企業發展方式也經歷了競爭、合作、競合以及打造商業生態圈的轉變,不斷地進化升級,以適應新時代對企業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企業傳統的競爭主要集中在產品差異化,這是利用非價格競爭手段,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①。后來的服務競爭,升級了企業競爭方式,成為企業獲取資源的又一手段②。企業競爭力指標體系的設計,為企業之間競爭提供了更加具體的參考③。為了識別競爭對手,監測競爭領域,企業會制定競爭與創新戰略,從而實現防范競爭對手、維護自身利益的目的④。
企業競爭的實質是資源之爭,每個企業總是盡可能地利用資源,實現自身最大化的利益,但往往是零和博弈或者兩敗俱傷,即使獲勝的企業可以獨享豐富的資源,可是對社會而言,這也是一種資源浪費,因此選擇合作不但能雙贏,而且對社會也是有利的。生態位理論也表明,企業在一定條件下存在合作或相依性,有利于促進企業生態位的獨特性和穩定性,不同行業中也存在這樣的共生關系。因此,企業不應只有競爭,還要學會合作,學會在互惠中發展,可以通過合作實現雙贏⑤。如今隨著共享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競爭范式早已發生深刻變化,傳統的競爭范式已經日趨落后,不合時宜。特別是在超競爭環境的新常態下,企業只靠自身內部的協作、流程改進等無法實現在價值環節上的增值,因此需要合作競爭取代價值沖突競爭。進一步而言,這種環境不但促使企業與其合作伙伴產生共生關系,還導致企業與競爭對手之間有越來越密切的共生關系⑥。有學者指出,企業除了競爭、合作甚至合作競爭之外,還可以共同進化,建立在“雙贏”和“多贏”的基礎上,相互作用實現可持續發展⑦。其實,這種共同進化方式的目的也是為了企業間能夠共生發展。
傳統競爭范式向共生模式的轉變體現了企業新時代發展的需要。正如洪功翔等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存在著非對稱互惠共生現象⑧,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新時代下共同發展成為趨勢。
(二)企業規模效應
企業產生與發展,必然會經歷規模由小到大的過程。在規模擴大后,受到規模效應的影響,其單位產品成本隨著總產出的增加而降低,進入了規模報酬遞增的階段。企業規模效應推動企業發展,有學者研究發現,企業規模對于產出率存在著一致性的正向影響⑨。企業規模效應的產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許多學者對此深有研究。企業科技活動人力投入強度和R&D活動人力投入強度等有關技術創新對企業規模效應的發揮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但是不同行業有所區別⑩。行業屬性的差異也會影響到企業規模效應的強弱。有關研究大多是從創新以及行業異質性等角度分析企業規模效應,同時揭示規模效應對企業產出的影響,本研究著重從企業自身能力來研究企業規模效應,揭示影響因素,這是有別于其他研究的一個創新。
綜上所述,企業規模效應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本研究主要分析影響國有及民營企業規模效應的因素。
三、理論分析與假設
企業要保證自己生存與發展,就要具備“能力”,其中企業自身素質就是這個“能力”的具體體現。能力學派認為,企業之所以擁有競爭優勢,是因為它在生產經營環節中具有的技術和知識,包括個別技術和生產技能,或者組織成員特有的集體技能和知識。企業能力具有多樣性,探討企業創造經濟效益方面的能力,即經營損耗、盈利能力以及舉債能力等,對企業規模效應的影響,具有一定意義。
上市企業為了擴大投資規模,利用股權融資資金投資到各種效益并不理想的新項目中,甚至將資金投入到原本不熟悉、與自身主營業務無關的領域,過度的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資產浪費。從損耗資產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企業經營的好與壞。善于經營的企業,總會充分利用其資產,創造更多的收入,或者在每單位收入中,所使用的資產較少,這樣企業的財富才會不斷積累,規模也會不斷壯大。但是經營不佳的企業,往往在創造收入的過程中,資產會被過度地使用和浪費,因而每單位收入的取得,往往會付出很大的成本,使得企業資產難以變大,規模效應很難形成。以上的分析指明企業在經營中損耗資產的情況,會影響到企業規模,基于此,我們提出第一個假設:
H1:企業經營損耗與其規模呈負相關關系。
資產可以確保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同時在運營過程中資產也能夠保值,但是企業要發展,就要不斷提高資產的增值效率,而不僅僅是為了保值。其中,資產增值可以用企業收益評價,收益增加才能確保資產增值。企業增加收益,提高資產增值效率,主要依賴于自身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企業利用已擁有的資源創造出利潤和價值的本領,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本能。盈利能力能夠為企業未來發展打下堅固的根基,所以我們提出第二個假設:
H2:企業的盈利能力與其規模呈正相關關系。
現代企業本身資金積累有限,如果想要擴大規模,僅憑一己之力幾乎無法辦到,但是社會財富量很大,所以要具備從資金市場獲得發展所需資金的能力。企業可以通過舉債和發行股票來籌措資金,這兩種方式在企業經營發展中作用一樣。所以,對于處于成長階段的企業而言,不僅需要股東提供的資金,還需要其他來源的資金確保其發展。因此,企業需要充分利用舉債措施保證發展資金充足。當企業的全部資本利潤率超過舉債的利息率時,舉債對其而言是有利的,因為不僅股東利益得到維護,企業發展也有了資金來源。一般而言,企業資產負債率高,其經營一般都是不錯的,因為企業只有全部資本利潤率高,股東們才會提高舉債水平,然后利用資金壯大規模。因此,舉債能力越強,一個企業規模就有擴大的可能性,才能發揮規模效應。對此,我們提出第三個假設:
H3:企業的舉債能力與其規模呈正相關關系。
四、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1.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是因子分析的一種,其基本思想是將多數指標評價轉化為少數指標評價,并且能夠簡單有效地反映原指標體系絕大部分信息,判斷依據是方差越大,所包含的信息越多。主成分分析的數學模型為:
2. 靜態面板回歸模型
本研究對模型做如下的設定:
其中,i表示第幾個企業,i=1,2,3,…,242;t表示年份,t=2008年,2009年,…,2018年;被解釋變量lzzcit是企業總資產的對數,表示企業規模;解釋變量f1it表示第i個企業在第t年的經營損耗,解釋變量f2it表示第i個企業在第t年的盈利能力,解釋變量f3it表示第i個企業在第t年的舉債能力;xit表示控制變量,包括企業股權性質(本研究取1代表國企,2代表民營)、員工人數以及資產負債率,δt表示時間固定效應,ηi表示個體固定效應,εit表示隨機擾動項,α1、α2、α3與β表示系數。
3. 動態面板回歸模型
靜態面板模型的缺點在于不能體現滯后效應。面板數據的一個優點是可以對個體的動態行為進行建模,即動態面板模型。很多經濟因素變化本身存在慣性,前一期的結果往往對后一期有一定的影響。企業的規模是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壯大,因而后一期的規模必然會受到前一期規模的影響。
lzzci,t-1表示滯后項,Arellano&Bond(1991)假設殘差項的一階差分εit與解釋變量的水平項(滯后2期及以上)都不相關,即可以得到一階差分的矩條件,并且該假設條件的滿足需要差分方程(4)式的殘差項不存在二階序列相關。
動態差分模型可以消除不隨時間變化的變量和個體非觀測效應,進而解決遺漏變量問題,同時還可以消除反向因果關系。系統GMM模型不僅可以利用被解釋變量的滯后值作為工具變量,而且有學者認為,即使存在測量誤差,工具變量的使用也會得到可滿足理論需求一致性的估計。因此,通過借鑒,本文將使用動態面板中的差分GMM和系統GMM進行估計,因為它們可以有效地解決測量誤差、非時變的遺漏變量和解釋變量的內生性問題。
(二)指標選取
本研究考慮到指標的可獲得性,以及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所要研究問題的本質,因此選取了企業營業收入、員工人數等12個指標并對其進行了解釋,指標具體情況如下:
營業收入(lyysr)是從事主營業務或其他業務所取得的收入。營業收入與企業規模緊密聯系,因此常常被作為衡量企業規模的指標,本研究將其作為被解釋變量的替代變量。
員工人數(lygrs)是一家企業在勞動力要素的投入,對企業規模有著一定影響,一般而言規模大的企業,員工人數相應較多,本研究將其視作控制變量。
營運資金也稱營運資本,是企業在經營中可供運用、周轉的流動資金。計算公式:營運資金=流動資產合計-流動負債合計,用lyyzj表示。
資產負債率是將企業的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相比得出,本研究將其視作控制變量。計算公式:資產負債率=負債/資產總計,用zcfzl表示。
流動資產是指企業可以在一年或者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變現或者運用的資產,是企業資產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流動資產比營業收入是指企業每單位營業收入中所使用的流動資產數量。計算公式:流動資產與收入比=流動資產/營業收入,用ldzcysrb表示。
固定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出租或者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時間超過12個月的,價值達到一定標準的非貨幣性資產,包括房屋、建筑物、機器、機械、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設備、器具、工具等。固定資產是企業的勞動手段,也是企業賴以生產經營的主要資產。企業在經營的時候需要充分利用固定資產。因此將固定資產與營業收入相比是指企業創造的每單位營業收入所需要的固定資產。計算公式:固定資產與收入比=固定資產/營業收入,用gdzcysrb表示。
資本密集度(zbmjd)反映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所需要的資本,一個經營能力強的企業,所需的資產在其創收的過程中占到的比重相對較低,如果資本密集度高,說明企業資本耗損嚴重,經營能力有待提高。計算公式:資本密集度=總資產/營業收入。
息稅前利潤,顧名思義,就是不扣除利息和所得稅的利潤,企業創造的利潤越多,可以表明其盈利能力較強。計算公式:息稅前利潤=凈利潤+所得稅費用+財務費用,用lxsqlr表示。
投資回報率指企業從一項投資活動中得到的經濟回報,它可以衡量企業利用資產盈利的綜合效果,即投入資本的盈利能力。計算公式:投資回報率=本期投資收益/(長期股權投資本期期末值+持有至到期投資本期期末值+交易性金融資產本期期末值+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本期期末值+衍生金融資產本期期末值),用tzhbl表示。
成本費用利潤率表明付出的一單位成本費用所換來的利潤,體現了經營耗費所帶來的經營成果,該指標越高,利潤就越大,反映的企業經濟效益越好,進而反映出經營以及盈利能力越強,本研究將其作為工具變量來解決模型內生性問題。計算公式: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營業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用cbfylrl表示。
經營杠桿又稱營運杠桿,反映銷售和息稅前盈利的杠桿關系,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而使利潤變動率大于產銷量變動率的規律,產銷量的擴大,使得每單位的固定成本降低,從而相對提高單位產品利潤,進而也反映出企業的盈利能力,因此經營杠桿越低,盈利能力越強。計算公式:經營杠桿=(凈利潤+所得稅費用+財務費用+固定資產折舊、油氣資產折耗、生產性生物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長期待攤費用攤銷)/(凈利潤+所得稅費用+財務費用),用jygg表示。
可持續增長率是指不發行新股、不改變經營效率,其銷售所能達到的增長率,該指標通過預期銷售的增長,進而反映出預期盈利水平。計算公式:可持續增長率=(凈資產收益率×收益留存率)/(1-凈資產收益率×收益留存率),用kcxzzl表示。
總資產指可以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全部財富,這里將被作為衡量企業規模的被解釋變量,以便反映出企業規模效應,用lzzc表示。
(三)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數據來自CSMAR數據庫,并從數據庫中選取了2008—2018年國有上市公司及民營上市公司,剔除掉股權性質不相關、年份短缺(上市時間不滿11年)、指標數據不全的公司,還剩下242家公司,這些公司數據相對較為完整,股權性質劃分較為明確,沒有混雜成分。上述指標的計算公式也是來自此數據庫中。
五、實證研究
(一)主成分分析的結果
本研究結合數據通過SPSS軟件做主成分分析,將之前衡量企業發展的的9個指標,提取成影響企業發展的三個主要成分。其中,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了64.069%(見表1),可以認為反映了原有信息的一半以上,主成分提取相對較好。因此,我們可以先暫定這三個主成分作為影響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碎石圖特征值的大小代表了主成分方差貢獻率的大小和重要性程度。從碎石圖(圖1)可以看出,第三個主成分之后曲線相對平緩,而且特征值越來越小,所以可以選取前三個主成分。同時,主成分與因子分析評價時需要進行KMO檢驗與Bartlett檢驗,這是其適用性的前置條件。本研究中KMO檢驗為0.606,說明評價指標之間關聯性屬于中等偏上的程度,再結合Bartlet的檢驗值為10188.475,p值顯著為0,可以拒絕原假設(見表2),因此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進行評價。
圖1? 碎石圖
表2? KMO 和 Bartlett 的檢驗
通過分析,我們基本確定前三個主成分。由于主成分是對原指標的概括,因此需要對每個主成分進行重命名。在主成分分析中,可以根據旋轉成分矩陣,得出原指標接近哪個主成分,這樣便于依據原指標特性對主成分命名(見表3)。
主成分因子f1與流動資產與收入比、固定資產與收入比、資本密集度相關性較大,方向為正,說明這些指標值越大,主成分因子f1就越大,方差貢獻率達到29.746%。根據指標的相關性方向,我們可以得出這四個指標能夠反映出企業在經營時資產損耗的情況,因此可以定義為經營損耗因子。
表3? 旋轉成分矩陣
主成分因子f2與息稅前利潤、投資回報率、經營杠桿和可持續增長率有著較大的關聯性,同時息稅前利潤、投資回報率以及可持續增長率與其是正相關的,而經營杠桿與其是負相關,它們方差貢獻率達到19.442%,根據相關性方向,我們得出這四個指標反映了企業經營活動中盈利情況,所以可以定義為盈利能力因子。
主成分因子f3與營運資金、資產負債率有較大相關性,營運資金與其負相關,資產負債率與其正相關,它們方差貢獻率為14.882%,根據相關性的方向,我們得出這兩個指標同企業舉債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有關,因此可以定義為舉債能力因子。
在主成分得分分析結果上,我們可以根據成分得分系數矩陣表中每個指標的得分可以得出最終的主因子得分方程,通過得分方程計算的得分可以對主因子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解釋,主因子方程為:
本研究將上述三個主成分作為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企業總資產一起,構建面板模型。因為如果將上述指標直接進行回歸,容易產生多重共線性,所以經過主成分分析提取的三個公因子,不僅能夠涵蓋所選取指標的信息,還能避免共線性問題。關于面板數據平穩性問題,由于本文采用的短面板,即樣本個體遠大于時間長度,按照學界的通常做法可以不考慮面板單位根問題。觀察主要變量的統計值,總資產對數的均值為22.1892,最小值為18.37,最大值為26.3;經營耗損均值為-1.18e-08,最小值為-0.8205,最大值37.944,盈利能力均值為1.84e-08,最小值為-13.8500,最大值為12.9937;舉債能力均值為-3.00e-08,最小值為-1.81828,最大值為4.3285;員工人數對數均值為7.7698,最小為2.48,最大值為11.4;資產負債率均值為0.4619,最小值為0.01,最大值為1.84;股權性質均值為1.8719,最小值為1,最大值為2,同時各變量的標準差都較小(見表5)。
(二)靜態面板回歸分析
1. 模型的選擇
關于靜態面板回歸選擇固定效應還是隨機效應,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我們通過回歸發現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中變量影響都很顯著,因此我們采用常用的豪斯曼檢驗方法來確定使用哪個模型估計。經過豪斯曼檢驗,我們發現p值為0,拒絕“選擇隨機效應”的原假設,所以我們采用固定效應模型來進行估計。
個體固定效應只能解決不隨時間而變但隨個體而異的遺漏變量問題,因此我們還需要引入時間固定效應,則可以解決不隨個體而變但隨時間而變的遺漏變量問題,為了避免多重共線性,我們在處理的時候將dumt1刪除。經過檢驗,我們發現模型存在異方差、自相關問題,因此我們采用穩健性回歸,以降低標準誤。回歸后,發現主要解釋變量都很顯著(見表6)。
2. 模型平穩性檢驗
為了防止變量遺漏,我們加入股權性質、員工人數以及資產負債率等控制變量,得到了模型1,發現主要解釋變量仍然非常顯著,而且加入的控制變量也顯著。其中,經營損耗與總資產之間負相關,這與我們在理論分析時一樣,并且證明了假設H1,說明國有及民營企業規模效應受到經營損耗的抑制,經營損耗越少,該企業經營效果就越好,進而
使得規模可以變大,發揮規模效應;反之,則削弱規模效應。盈利能力與總資產之間正相關,說明國有及民營企業規模效應受到盈利能力的促進,盈利能力越強,總資產就越多,企業規模越大,規模效應越顯著,證明了假設H2。舉債能力與總資產之間正相關,說明國有及民營企業規模效應受到舉債能力的促進,舉債能力越強,反映短期內規模變大,規模效應顯著,證明了假設H3。
考慮到模型穩定性,本研究將選取了與企業規模相關的營業收入這一指標進行被解釋變量替換,并取對數,代入原固定效應模型中進行估計,發現在5%水平上依然很顯著,同時主要解釋變量相當顯著,但控制變量資產負債率和股權性質此時已經不再顯著(見表7模型2)。
我們對解釋變量逐一進行豪斯曼檢驗,發現f2為內生變量,并且用成本費用利潤率作為工具變量,對其取對數,進行回歸,發現主要解釋變量均通過顯著性檢驗(見表7模型3)。
(三)動態面板回歸分析
動態面板主要回歸主要是差分GMM和系統GMM。本研究將差分GMM和系統GMM放在一起對比,經過檢驗二者都符合條件,同時工具變量也非常有效,擾動項無自相關,但是我們發現系統GMM相對更有效(參見上表8)。從長期來看,主要解釋變量經營損耗和盈利能力對企業規模的影響非常顯著,并且經營損耗對規模依然是負相關,盈利能力則是正相關。可是,舉債能力對企業規模的影響已經不再顯著,這也剛好證明舉債只能短期擴大企業規模,從長期來看則行不通,因為舉債過多時間過長,對企業而言,資不抵債就會瀕臨破產的風險。
六、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研究經過理論和實證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三個主成分作為影響企業的重要因素,并作為主要解釋變量,分析其對國有及民營企業規模的影響。在短期內,國有及民營企業規模與經營損耗負相關,與盈利能力、舉債能力正相關,三者的影響都非常顯著;從長期來看,經營耗損和盈利能力的方向和顯著性沒有變化,但是舉債能力對企業規模影響不再顯著。因此,國有及民營企業規模效應受到經營耗損和盈利能力的影響是長久的,而舉債能力只能產生短期影響。針對這一發現,我們對企業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降低經營耗損,提高經營能力。經營耗損影響著一個企業的經濟效益,損耗資產過大,導致經營效果不佳,會使得企業規模無法擴張甚至萎縮,發揮不出規模效應的優勢。國有及民營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應當利用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手段,降低資源使用的耗損率。
第二,提高企業盈利水平。企業要想更進一步擴大規模,就必須吸收更多的投資,而這些投資者更多會選擇盈利能力強的企業,只有盈利水平上升,企業發展空間才會變大。國有及民營企業需要采取合理方式降低成本,進而使得利潤增多。
第三,強化短期舉債能力,避免長期舉債。從短期來看,企業的舉債能力越強,其規模一般會很大,因此國有及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要有較高的舉債能力。但是從長期來看,企業舉債對企業規模影響不再顯著,甚至可能會因債務過多,導致發展受阻,規模效應受到抑制。因此,舉債只能作為短期規模擴張的方式,不適合長期使用,最好的方式是提升實力,不斷進行資本的積累。
注釋:
① 陳杰:《企業競爭中產品差異化策略的制定》,《經濟師》2004年第1期。
② 宋桂寧、成謝軍:《服務營銷的4CS策略初探》,《商業研究》2005年第23期。
③ 劉世彥、吳林江:《企業競爭力指標體系的建立與評價》《統計與信息論壇》2001年第1期。
④ 王德恒、吳瀟:《競爭對手識別研究》,《商業研究》2003年第17期。
⑤ 葛振忠、梁嘉驊:《企業生態位與現代企業競爭》,《華東經濟管理》2004年第2期。
⑥ 肖紅軍:《共享價值、商業生態圈與企業競爭范式轉變》,《改革》2015年第7期。
⑦ 錢言、任浩:《基于生態位的企業競爭關系研究》,《財貿研究》2006年第2期。
⑧ 洪功翔、顧青青、董梅生:《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共生發展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基于中國2000—2015年省級面板數據》,《政治經濟學評論》2018年第5期。
⑨ 郭斌:《規模、R&D與績效:對我國軟件產業的實證分析》,《科研管理》2006年第1期。
⑩ 朱平芳、朱先智:《企業創新人力投入強度規模效應的分位點回歸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年第3期。
張會清、王劍:《企業規模、市場能力與FDI地區聚集——來自企業層面的證據》,《管理世界》2011年第1期。
金碚:《論企業競爭力的性質》,《中國工業經濟》2001年第10期。
楊梅英、黃頁:《國內外企業競爭力理論與學派發展綜述》,《中國集體經濟(下半月)》2007年第1期。
潘敏、金巖:《信息不對稱、股權制度安排與上市企業過度投資》,《金融研究》2003年第1期。
王愛華、綦好東:《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生態經濟》2000年第1期。
張文霖:《主成分分析在SPSS中的操作應用》,《市場研究》2005年第12期。
李鍇、齊紹洲:《貿易開放、經濟增長與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經濟研究》2011年第11期。
作者簡介:蘭傳春,安徽工業大學商學院,安徽馬鞍山,243000;洪功翔,安徽工業大學商學院教授,安徽馬鞍山,243000。
(責任編輯? 辰?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