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美
摘要:根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而在依法治國進程中,黨校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此,黨校應充分挖掘潛力,加強法制建設創新。該文首先對依法治國大背景進行介紹,然后對依法治國背景下民族地區黨校法制建設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民族地區黨校法制建設創新策略進行深入思考。
關鍵詞:依法治國;黨校;法制建設;民族地區
1引言
依法治國是我國國家和社會治理的基本方針,我國積極推進法制建設,并且已進入法制建設的關鍵階段。黨校的重要職能是為黨員提供培訓和教育的場所,而黨員干部是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保證,對此,為了提高領導干部的法制理念,靈活應用法制方式推進社會穩定發展,應突出黨校在法治建設中的重要功能,并發揮其自身優勢。
2 依法治國大背景分析
在我國黨和政府治國理政方面,加強法制建設至關重要,通過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才能夠提高人們的法制理念。為了能夠樹立社會主義法制理念,首先需明確法治理念的重要作用以及科學內涵,因此,必須加強法制宣傳教育。長期以來,法制建設是黨校工作的重要內容,各級黨校均必須加強法制宣傳工作。
3 民族地區黨校法制建設中的難點
文化背景和地緣環境特殊。在我國民族地區,民族種類比較多,而不同民族人民的生活習慣、當地風俗人情均有一定區別,因此,民族文化呈多樣性特征。比如,小農色彩比較濃,居民一般以家庭為單位聚族而居,在日常生產以及生活中相互合作,情義深重,容易忽略法律的嚴肅性。另外,民族地區群眾對于自身族群的認同感比較強,對于族規以及民約的重視度甚至高于法律。除此以外,在復雜歷史因素、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下,民族地區的生產力水平參差不齊,人們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
法制環境有待完善。與發達國家相比,民族地區的法制建設水平比較低,主要受法律機制因素、人為因素以及環境因素等的影響。在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中,容易忽略法制建設,法律宣傳工作不到位。
領導干部法制意識淡薄。在民族地區治理中,一般采用人治方式,容易忽略法治工作,在社會治理中經常會出現有法不依的問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和黨對于民族黨校法制建設的重視度不斷提高,在現代法制建設中,黨校應積極應用行政方式有效解決各類政治、法律以及經濟問題,將法律作為行政服務的重要工具,提高群眾對于法律的信任度。
4民族地區黨校法制建設策略分析
民族法制建設充分體現民族特色
民族地區法制建設具有一定特殊性,與其他地區相比,要求充分考慮當地民宿特色以及規律。在黨校法制建設中,如果脫離民族實際情況,往往無法滿足實際需要,這就要求對民族地區法制工作進行深入調查,對民族地區的政治、文化特征進行全面分析,加強民族文化、資源保護,并合理開發,保證民族團結,促進法制建設水平的提升。建國初期,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不把經濟搞好,那個自治就是空的。少數民族是想在區域自治里面得到些好處,一系列的經濟問題不解決,就會出亂子”。因此,必須根據民族特色加強法治建設,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比如,在我國云南各個民族自治地區,制定了一系列自治條例,不斷縮小各民族發展差距,包括《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自治條例》《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條例》《玉龍納西族自治縣自治條例》等。另外,在民族地區法治建設中,還需保護民族語言、宗教信仰、文字、節日等,并制定相應的單行條例,如《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民族傳統建筑保護條例》等,通過推進法治建設,傳承滿足文化。
構建適應民族地區發展的法律體系
為了能夠創建完善的民族地區法律體系,要求對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情況、所面臨的各類問題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同時重點考慮民族地區的地方法律條例等,確保能夠與國家的法律規范保持統一。根據我國《憲法》以及《民族區域自治法》中的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民族自治地區人民代表大會能夠以當地的政治特征、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以及教育等因素,制定獨特的自治條例。通過對我國立法體系進行全面分析,民族地區立法依然有待完善,主要體現在立法數量以及質量方面。
培養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
新時期,在黨校法制建設工作中,必須高度重視法制思維模式以及法制方式,并且將二者進行有效結合,為黨員領導干部提供平臺。(1)創建主題突出的教學體系。將法治精神培養作為黨校教育工作的重點,納入干部培訓教學整體規劃,并貫穿入各個教學環境。拓寬理論視野,對法治教學模塊進行優化設計,豐富法治課程體系。根據民族地區法治建設要求以及不同班次的特點、學員學習需求,合理安排法治教育班次,促進領導干部法治素養的提升。(2)創新教學方式。將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進行有效結合,將個人自學與分組研討學習進行有效結合,綜合應用講授式、項目案例式、模擬法庭等教學方式,提高法治建設吸引力。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組織學員深化改革,積極開展調研和研討交流,提高依法決策以及依法辦事的自覺性。(3)構建特色化教學資源網絡。將社會各界力量進行整合,充分發揮黨校系統資源優勢,將法治教育和法治建設納入領導干部學習規劃中。加強專兼職法學師資隊伍庫建設,深入挖掘民族地區本土資源,打造本土教育培訓教材。另外,還應積極建設“依法執政能力實訓基地”“法治教育培訓基地”等教育基地,通過開展實踐活動,提高法治意識。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對依法治國背景下民族地區黨校法制建設中的不足以及優化對策進行了詳細探究。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法制建設是十分重要的內容,同時也是提高黨執政能力的關鍵。民族地區黨校法制建設具有一定特殊性,面臨很多復雜問題,對此,黨校必須明確意識到自身在法制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在民族地區法制建設中充分體現民族特色,構建適應民族地區發展的法律體系,同時培養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進而促進法制建設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唐文麗.依法治國背景下的黨校法治教育[J].楚天法治,2018,000(027):P.111-111.
[2]沙莉.依法治國背景下民族地區法治化建設探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00(005):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