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蘭功 張祥 趙春容



摘要:以成都都市圈為研究區域,從城鎮化水平(城鎮化率)、經濟發展質量(第三產業GDP占比)和生態環境質量3個方面計算分析了成都都市圈9個城市2005—2016年的城鎮化水平、經濟發展質量和生態環境狀況,在此基礎上采用協調度模型對三者的協調性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成都都市圈內城市城鎮化率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呈下降趨勢;各城市城鎮化水平、經濟發展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三者之間的協調度隨時間變化波動較大,但總體呈緩慢降低趨勢,且協調度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城鎮化與經濟發展質量間的協調度總體不斷提升,但城鎮化與生態環境質量、經濟發展質量與生態環境質量之間的協調度總體呈下降趨勢。
關鍵詞:城鎮化;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協調性;成都都市圈
中圖分類號:TU982.2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19-0091-08
Abstract: Taking the Chengdu metropolitan area as the research area, the urbanization level,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nine cities in Chengdu metropolitan area from 2005 to 2016 in terms of urbanization rate, GDP ratio of tertiary industr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the situation,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thre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rbanization rate of the urban area was continuously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tinued to improve, and the qualit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generally declining.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among urbanization level,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of various cities fluctuated greatly with time, but the overall trend showed a slow downward trend, and there wer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oordination degree.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lity had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but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had generally declined.
Key words: urbaniz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ordination; Chengdu metropolitan area
中國城鎮化水平從1996年開始進入加速階段,城鎮化發展速度較快,經過多年發展城鎮化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但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同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浪費等一系列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城鎮化質量總體較低。鑒于此,中央提出了新型城鎮化和城市群發展等一系列發展戰略,在這些戰略的引導下,中國城鎮化正逐漸由重速度向速度與質量協同發展方向轉變,由城市單獨發展向城市集群發展轉變。在這個過程中,都市圈逐漸成為引領中國城鎮化發展與推動城市群發展的核心,其協調發展能夠帶動整個地區城市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1]。成都都市圈平均城鎮化率由2005年開始進入加速階段,近些年來一味追求速度的發展已經導致整個都市圈的城鎮化發展處于不健康狀態,如區域發展失調、生態環境破壞、土地利用效率低等問題[2]。因此,本文通過對2005年以來成都都市圈城鎮化協調發展變化進行研究,剖析城鎮化與經濟、環境發展協調狀況,以期為成都都市圈城鎮化協調發展提供科學借鑒,促進成都都市圈城鎮化更好更快發展。
都市圈是區域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一種特殊的地域空間組織形式,是由一個或多個核心城市以及與這個核心具有密切社會、經濟聯系,具有一體化傾向的連接城鎮與地區組成的圈層式結構[3]。國外對都市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都市圈的概念、都市圈城市之間的本質關系、都市圈的創新系統等方面[4-6]。國內對都市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都市圈的劃分與范圍確定、人口規模、協調程度等方面[7-12]。國內外有關都市圈研究的脈絡表明,都市圈的可持續發展有賴于良好的協同,這種協同體現在都市圈的土地問題、環境問題、經濟問題等方面[13]。
在當下城鎮化高速發展階段,城鎮化如何健康有序發展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國外學者對城鎮化質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負面影響、城鎮化質量評價體系以及指標選取等方面[14-17]。如,Yu-Tsun等[18]認為生態城市是高度自然和自給自足的城市, 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生態資源的多樣性和完整性得到保護;Chan等[19]認為中國的城鎮化導致了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包括城鄉收入差距、資源浪費和環境退化等,提出了包括耕地保護、城市與鄉村的協調發展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Coffey[16]對都市圈的城鎮化界定標準以中心城市人口分別為30萬、10萬、5萬以上及分別為10%、5%、10%的外圍地區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等為基本條件。Inkeles[17]從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居住條件等方面出發,構建了現代化標準指標體系。國內關于城鎮化質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鎮化質量的內涵、城鎮化質量的綜合測度、城鎮化質量與其他要素協調研究等方面[18-23]。如,王芳萍等[21]基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新型城鎮化內涵的分析計算了西寧市土地利用效率和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度;方創琳等[22]系統解析了特大城市群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交互耦合效應的基本理論框架;梁棟等[23]建立空間統計模型及耦合協調度模型計算出山東省城鎮化質量與規模整體協調性。以上研究大都是基于城鎮化中兩個要素的協調性開展研究,并不能全面地揭示城鎮化發展協調性問題,還需要從更廣闊的維度來開展相應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擬從城鎮化水平、經濟發展質量、生態環境質量3個方面對成都都市圈城鎮化協調性進行分析,探討成都都市圈城鎮化發展的協調性,為今后都市圈城鎮化健康發展提供相關理論支持。
1 研究區域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域概況
成都都市圈位于長江上游,是長江流域重要的經濟集聚中心之一,是中國西南地區人口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支撐點[24]。根據《成都都市圈戰略規劃研究》的成果,成都都市圈的空間范圍包括成都、自貢、德陽、綿陽、遂寧、內江、樂山、眉山、資陽共計9個城市。2016年末,成都都市圈總人口有4 569萬人,占四川省總人口的55.9%,其中城市常住人口2 243萬人,占都市圈總人口的49.1%;GDP總量為24 417億元,第三產業GDP總量為8 301億元,占總量的34.0%;總面積81 622.59 km2。
1.2 數據來源
統計數據主要來源于2005—2017年《四川省統計年鑒》和《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并以四川省各市的統計資料作為補充進行數據修正。區位分析所需行政區劃矢量邊界來自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1∶500萬行政區劃數據庫。
1.3 研究方法
1.3.1 生態環境質量評價 熵值法是目前定量分析城鎮化生態環境質量較為有效的方法之一。首先采用熵值法確定評價指標體系中各項指標權重,再對標準化后的評價指標值及其對應的指標權重進行測算,得到城鎮化生態環境質量的綜合發展指數[2,25,26]。具體計算方式如下:
式中,C為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綜合得分,Pij為第i個城市第j項指標的標準化值,Wj為指標權重,其中Wj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d為信息熵冗余度。本研究權重計算結果見表1。
1.3.2 城鎮化協調度計算 協調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系統或系統要素之間一種良性的相互關聯,是系統之間或系統內部要素之間配合得當、協調一致的關系。協調度是度量系統或要素之間協調狀況好壞程度的定量指標。構建城鎮化協調度計算方法如下[27]。
式中,n為計算協調性的指標指數(i≥2);k為調節系數(k≥2);a、b、c為各指標重要程度;D為各要素之間的協調度,取值范圍為0≤D≤1,當D=0時表示完全不協調,當D=1表示完全協調,D越大協調程度越高。結合選取的城鎮化水平、經濟發展質量、生態環境質量3個指標計算成都都市圈城鎮化協調性。
1)計算城鎮化水水平、經濟發展質量、生態環境質量三者之間的協調度。
式中,n1為生態環境質量指數,n2為城鎮化水平(城市常住人口與總人口的比值,即城鎮化率),n3為經濟發展質量(第三產業GDP占總GDP的比值),k=3。本研究中生態環境質量、經濟發展質量和城鎮化水平同等重要,故取a=b=c=1/3。
2)計算兩兩指標間的協調度。
式中,n1與n2分別表示計算城鎮化協調度的指標,k=2;a=b=1/2。參考相關文獻以及國內外相關學者的關于協調度等級的劃分方法,本研究將一定范圍內的協調度歸為同一等級[28-30],構建城鎮化協調度等級如表2所示。
2 結果與分析
2.1 成都都市圈城鎮化水平、經濟發展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分析
通過對成都都市圈2005—2016年9個城市生態環境質量開展評價可見,成都都市圈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呈輕微下降趨勢(圖1)。生態環境質量地域差距較大,其中成都市的生態環境質量遠高于其他城市,且變化波動較大,總體呈下降趨勢,綜合得分最小為0.36,出現在2011年,最大為0.55,出現在2008年;而都市圈外圍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水平較低,變化不明顯(表3)。根據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可得出,成都市的生態環境質量優于其他城市的主要原因為公園綠地面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遠大于地級市,而工業粉塵排放量則遠低于地級市。其他城市的污水集中處理率較低、公園綠地面積小、廢氣排放量較大等造成其環境污染較為嚴重。
2005—2016年成都都市圈城市經濟發展質量與城鎮化水平總體均呈上升趨勢,特別在2014年以后城鎮化水平上升明顯,2005年平均城鎮化率為35%,2016年平均城鎮化率為49%,城市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逐年遞增,第三產業GDP占總GDP的比值不斷增大,經濟發展質量與城鎮化水平在地域上均有明顯差異。成都市經濟發展質量與城鎮化水平遠高于其他城市,其第三產業GDP占比最低為47%,最高為53%;城鎮化率最高為71%,最低為60%。由此可見,成都市常住人口數量多,經濟實力雄厚,特別是第三產業發展迅速。都市圈外圍城市城鎮化水平呈上升趨勢,其中眉山市由于離成都市距離較近,受成都市的輻射影響,其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質量均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城鎮化率由2005年的28%增長至2016年的45%。
2.2 成都都市圈城鎮化水平、經濟發展質量與生態環境質量三者的協調性分析
通過協調度計算模型得出2005—2016年成都都市群各城市城鎮化水平、經濟發展質量與生態環境質量的協調度。成都都市圈城鎮化水平、經濟發展質量、生態環境質量的協調度總體略有下降。其中,成都市三者的協調度總體變化幅度較小,自2005年以來協調度一直處于0.7以上,處于中度及以上協調等級;樂山市下降最為明顯,由2005年的0.28下降到2016年的0.06,下降了0.22,其次為眉山市、資陽市,分別下降了0.15與0.13(表4)。由表3可以看出,都市圈外圍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較差,樂山市2016年生態環境質量的綜合得分僅為0.01,其公園綠地面積較小,二氧化硫排放量較高,在提高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質量的同時缺少對環境的保護。
從圖2可以看出,成都都市圈內協調度呈北高南低格局,空間演變軌跡不明顯。成都市一直表現為中度協調與高度協調,協調度等級較高。由于成都市為中國的新一線城市,是成都都市圈的發展核心,經濟發達、人口密集、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城市規模較大,在快速城鎮化的同時也注重了對環境的保護,故其城鎮化水平、經濟發展質量、生態環境質量三者能保持較高的協調度。由圖3可以看出,都市圈其他城市協調度均呈波動態勢,其中德陽市的波動程度最大。高層次協調型城市在空間上主要分布在都市圈的北部,代表城市為德陽市,2016年德陽市的協調度為0.59,高于其他地級市。德陽市臨近成都市,受到成都市的影響其城市人口數量不斷擴張,科技創新能力高于其他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較大,故在其發展中經濟、城鎮化水平、生態環境能夠保持較高的協調性。低層次協調型城市主要位于都市圈的南部,包括內江、樂山、眉山等城市。川南地區由于地緣因素影響,缺乏核心城市帶動,整體經濟質量表現較差,生態環境未得到有效保護。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影響下,都市圈南部城市第三產業GDP占比有所提高,但環境質量未得到明顯改善,城鎮化發展的質與量發生了脫節。今后應充分發揮地區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如旅游業、服務業、高新產業等,改變經濟發展模式的同時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2.3 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質量的協調性分析
由表5可知,2005—2016年成都都市圈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質量協調度整體較高,基本達到協調層級以上,除2011年內江為弱度失調外。其中,2016年達到低度協調及以上的共6個城市,占總城市數量的67%,但在2011年以前兩者協調性不足,除成都外其他均處于弱度協調狀態。2011年以前成都都市圈除成都外其他城市城鎮化速度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圖4所示都市圈整體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質量協調度呈逐年上升態勢且基本沒有波動現象,區域差距較小,沒有出現明顯的空間演變軌跡。2005年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質量協調度最高為成都市的0.73,最低為自貢市的0.52,2016年最高為成都市的0.77,最低為內江市的0.56。成都市一直處于中度協調以上水平,其協調度一直大于0.7,成都市經濟發達,城鎮常住人口比重大,經濟實力雄厚,城鎮化水平與經濟能夠達到協調發展,因此其協調度較高,居成都都市圈各市之首。其他作為成都都市圈范圍內的城市,受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這些城市的第三產業占比較高,社會經濟水平發達,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質量的協調度一直處于0.5以上,經濟與城鎮化發展協調。
2.4 城鎮化水平與生態環境質量、經濟發展質量與生態環境質量的協調性分析
由表6可知,成都都市圈城鎮化水平與生態環境質量協調性嚴重不足,2005—2016年兩者達到協調的城市個數始終為1個,占總數的11%;2016年仍舊處于中度失調以下的城市有7個,占總數的78%,高度失調的城市有4個,占總數的44%。成都市城鎮化水平與生態環境質量一直處于協調狀態,說明成都市在2005—2016年城鎮化水平與生態環境質量達到了同步提升。都市圈外圍城市隨時間變化大多數城市處于不斷波動的狀態(圖5),總體處于降低態勢,其中樂山市下降最為明顯,由2005年的0.22下降到0.05,協調度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全部為失調狀態。由此可見,成都都市圈除成都市外其他城市過度注重城鎮化水平的提升而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尤其是川南部分城市廢氣、廢物排放嚴重,導致生態環境短板突出。
由表7可知,2005—2016年成都都市圈經濟發展質量與生態環境質量協調性嚴重不足,2005—2016年兩者達到協調的城市個數只有1個,占總數的11%,2016年仍舊處于弱度失調及以下的城市有8個,占總數的89%。成都市經濟發展質量與生態環境質量一直處于協調狀態,但就其協調度度等級看,屬于較低層次的協調,說明成都市在2005—2016年經濟發展質量與生態環境質量達到了基本同步,但兩者間的拮抗作用對協同過程產生了阻抑,二者一直處于磨合期。都市圈外圍城市隨時間變化大多數城市處于不斷波動的狀態(圖6),協調度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基本全部為失調狀態。由此可見,成都都市圈除成都市外其他城市過度追求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度變化中樂山市下降最為明顯,由2005年的0.23下降至2016年的0.05,經濟發展嚴重超前于生態環境保護。
3 結論
本研究對成都都市圈9個城市的城鎮化水平、經濟發展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協調性進行了研究,經過計算得出三者之間的協調度整體較低,地域差異明顯。城鎮化的量脫離了城鎮化的質,截至2016年年底成都都市圈的發展依舊簡單地以城市擴張、人口擴張和經濟擴張為主,城鎮化的發展速度與生態環境質量脫節。城鎮化的發展與生態環境質量的提高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在未來城市的發展中城鎮化與經濟發展、生態環境質量提升必然是由失調走向協調。具體表現如下:①成都都市圈區域城鎮化水平、經濟發展質量與生態環境質量的協調度差異較大,大部分地級市城鎮化協調度較低,生態環境質量差,甚至呈下降態勢。其主要原因是工業粉塵與二氧化硫排放量高,城鎮的發展過于依賴經濟的發展,傳統高污染、高排放的工業依舊是城市經濟發展的主體,城鎮化發展輕內涵重形式。②2005—2016年成都都市圈城鎮化水平整體水平較高,呈小幅上升態勢,地級市與中心城市城鎮化水平差距較大,成都市的發展遠遠快于地級市。地級市之間城鎮化水平存在差距,但差距逐漸減小。第三產業占比逐年提升,截至2016年底,除內江市外其他城市均達到30%。從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6個指標來看,公園綠地面積在生態環境質量中占主導地位。2005年以來生態環境質量各城市均沒有較大幅度的變化,成都市生態環境質量領先于其他城市,由此可以得出成都市作為中心城市在城市發展方面已經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其他城市一直以來城市生態環境沒有較大改變。今后成都都市圈城鎮化過程中應更加注重人口-經濟-環境協調發展模式,提高都市圈城鎮化發展質量。
參考文獻
[1] 梁軍輝. 我國主要都市圈發展水平綜合評價與差異化研究[A].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與品質——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6區域規劃與城市經濟)[C].北京: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8.12.
[2] 吳紅霞,李荊荊,洪永勝,等.安徽省城鎮化水平與質量耦合協調的時空演變特征[J].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9(4):376-384.
[3] 張新煥,徐建剛,楊德剛.烏魯木齊都市圈空間變化及其發展模式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7,22(4):536-544.
[4] ZHOU Y X.The advice about defining the conception of urban and statistic caliber of urban population[J].Urban planning,1986,3:10-15.
[5] BETTENCOURT L M A, LOBO J, HELBING D, et al. Growth, innovation, scaling, and the pace of life in citi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7,104(17):7301-7306.
[6] DIEZ J R. Innovative networks in manufacturing: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Barcelona[J]. Technovation,2000,20(3):139-150.
[7] 孫胤社.大都市區的形成機制及其定界——以北京為例[J].地理學報,1992(6):552-560.
[8] 程云龍,劉小鵬,劉泓翔,等.都市圈空間界定方法的應用研究——以成都都市圈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1,18(8):64-67,81.
[9] 高汝熹,羅明義. 城市圈域經濟論[M].昆明: 云南大學出版社,1998.
[10] 安樹偉,孫文遷.都市圈內中小城市功能及其提升策略[J].改革,2019(5):48-59.
[11] 安景文,孟 真,梁志霞,等.京津冀都市圈經濟增長收斂性測度[J].城市問題,2019(4):66-71,103.
[12] 范曉莉,羅培升,黃凌翔.京津冀都市圈新型城鎮化與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協調性研究[J].生態經濟,2017,33(1):111-116.
[13] 解學梅,劉絲雨.都市圈中觀視角下的協同創新演化研究綜述[J].經濟地理,2013,33(2):68-75.
[14] DIENER E, SUH H. 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 Economics, social, and subjective indicator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7, 40(1-2):189-216.
[15] TEIXEIRA R, PAULO P? M R, VIANA A S, et al. Plasmon-enhanced emission of a phthalocyanine in polyelectrolyte films induced by gold nanoparticles[J].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11, 115(50):24674-24680.
[16] COFFEY W. The evolution of Canadas metropolitan economies[M]. Montreal: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public policy,1994.
[17] INKELES A. Introduction: On measuring democracy[J].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990, 25(1):3-6.
[18] LIAO Y T,CHERN S G. Strategic ecocity development in urban-rural fringes:Analyzing Wulai District[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15,19:98-108.
[19] CHAN R C K,SHIMOU Y. Urba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in China: Patterns, problems and prospects[J]. GeoJournal, 1999, 49(3):269-277.
[20] 朱鵬華,劉學俠.城鎮化質量測度與現實價值[J].改革,2017(9):115-128.
[21] 王芳萍, 師 燕, 姚步青,等. 西寧市土地利用效益與新型城鎮化耦合協調度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6, 23(6):253-259.
[22] 方創琳, 周成虎, 顧朝林,等. 特大城市群地區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交互耦合效應解析的理論框架及技術路徑[J]. 地理學報, 2016, 71(4):531-550.
[23] 梁 棟,羅 靜,郭 洋.山東省城鎮化質量與城鎮化規模協調性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53(1): 112-120.
[24] 唐 偉,鐘祥浩.成都都市圈縣域經濟時空差異及空間結構演變[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0,19(7):732-738.
[25] 胡志強,段德忠,曾菊新.武漢城市圈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系統脆弱性研究[J].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6(6):487-494.
[26] 張春梅,張小林,吳啟焰,等.城鎮化質量與城鎮化規模的協調性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地理科學,2013,33(1):16-22.
[27] 李江蘇,王曉蕊,苗長虹,等.城鎮化水平與城鎮化質量協調度分析——以河南省為例[J].經濟地理,2014,34(10):70-77.
[28] 傅成紅.城市群綜合交通運輸承載力及協調性評價[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17,17(2):21-27.
[29] 于 偉,趙 林.包容性視角下城鎮化質量與資源利用的協調性——以中國288個地級以上城市為例[J].應用生態學報,2018,29(12):4119-4127.
[30] 蔡 進,廖和平,禹洋春,等.重慶市城鎮化與農村發展水平時空分異及協調性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8,27(1):7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