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金鳳 錢春玲
摘要:根據我國新時代內部審計的新要求,深刻分析其對內部審計發展方向、審計范圍、工作模式和審計人員等方面帶來的深遠影響。本文結合對廣西28家企事業單位內部審計現狀的分析,提出內部審計要實現創新發展,必須精準定位、強化內涵、整合資源、創新方法,為廣西內部審計工作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內部審計? 新時代? 創新? 發展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標志著我國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方位。在報告中,將審計列入黨和國家的監督體系之中,隨之審計署頒布了《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標志著我國內部審計工作的整體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國國有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制度的建立完善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內部審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也面臨新的挑戰。內部審計必須快速適應新的發展需要,積極主動進行轉型與升級,做出新作為。
二、新時代對內部審計的新要求
(一)審計模式要實現持續化
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首次提出持續性審計的概念,至今將近70年,但受信息技術條件的限制,在國內始終未得到廣泛應用,如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持續性審計開展成為可能。審計署第十一號令的出臺對內部審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內部審計的職責范圍較之前有所擴大,尤其加大了對單位及其附屬單位國家方針政策執行情況、重要決策、總體規劃、單位年度計劃貫徹落實情況和履行保護生態環境責任的情況審計。要求內部審計要對單位業務運營實時關注、持續監督、重大問題專項分析、內部控制定時評審,及時了解單位的內部風險變化、總體業務經營狀況等全局情況,重點關注單位內部控制管理和業務經營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從而達到對單位整體、每項業務經營風險的審計全覆蓋,使內部審計能對單位總體經營發展及業務運營管理中每個風險點的持續關注并做出快速反應。只有持續性審計模式才能對單位業務進行實時、持續、高效的監管,才能更好地承擔拓展后的內部審計職責,為企事業單位提供具有時效性的審計建議,幫助其完善企業內部風險控制,及時調整經營決策。換言之,持續性審計模式是內部審計職責拓展的必然選擇。
(二)審計范圍要實現全覆蓋
內部審計全覆蓋是《關于實行審計全覆蓋的實施意見》引導的必然結果。國家高度重視內部審計工作,要求對單位國有資源和資產、公共資金及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現審計全覆蓋,建設完善與審計全覆蓋相適應的工作機制,統籌整合審計資源,切實強化內部審計工作,充分發揮內部審計作用。
大數據環境為內部審計工作全覆蓋創造了契機。新時代下內部審計全覆蓋是以增值創效為目標,必須深入分析整個單位業務運營全過程。隨著審計對象和審計內容增多,有限的內部審計人員導致審計力量不足。目前內部審計工作全覆蓋的主要矛盾是巨大的審計工作量與有限的審計力量之間失衡。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審計信息系統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為實現內部審計工作全覆蓋打下了基礎。企事業單位要適應內部審計工作全覆蓋的需要,構建單位審計信息系統平臺,可利用大數據技術加大對財務數據與業務數據、行業數據與單位數據以及跨行業的關聯度分析和綜合比對,實現由“發現風險”拓展到“預測風險”,從“局部業務風險”轉變為識別“全局關聯風險”,盡快完成“階段審”到“持續審”“抽樣審計”向“總量審計”轉變,實現內部審計全覆蓋,為單位經營發展提供更全面、更具價值的審計服務。
(三)要實現與國家審計和社會審計的信息共享
在政務信息資源整合的大背景下,政府、企事業單位將實現數據信息共享作為信息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加之國家出臺的《關于實行審計全覆蓋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加強審計資源統籌整合”,國家各級審計機關、社會審計與企事業單位內部審計之間將實現審計數據信息共享,有效解決“審計信息孤島”問題。
審計數據信息共享要實現縱向審計信息數據共享和橫向審計數據信息共享。縱向審計數據信息交換共享,是實現與國家各級審計機關信息共享,以此加強與審計機關之間的溝通交流,實現審計動態、報告、整改情況等信息實時共享。橫向審計數據信息交換共享,首先,是在單位審計信息系統中,整合本單位內部審計機構、各業務單位底層數據信息共享,完成基礎數據的共享工作,以加強內部審計對單位內部業務的監督和評價;其次,與同行業其他內部審計單位實現信息共享,以便于審計經驗的借鑒。
(四)內部審計人員要實現職業化
審計全覆蓋和內部審計職能轉變要求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化,同時內部審計人員日趨職業化也為企事業單位更好地經營管理提供保障。從企事業單位管理的綜合性特點來看,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化發展主要基于以下四個方面需要:一是監督對象,內部審計方面除了涵蓋財務收支審計、單位主要負責人經濟責任審計,還包含后基建審計和內部控制評審,最近還關注績效審計及后評價審計等方面;二是審計單位,內部審計的單位不僅包括財務處、人事處、學生資助中心等單位內部部門,還包括附屬單位,由此可見,內審部門都有眾多審計對象;三是監督內容,內部審計不只審計單位資金使用和管理的合法合規性,還要審計其效益性;四是內部審計監督作用,內部審計的成果不僅提供一紙審計報告,還要能起到為單位增值創效的作用。這些都對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內部審計要適應單位業務發展的需求就必須提升審計人員知識的專業性、新挑戰的應變能力以及創新性,此外還需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及對宏微觀事務的分析能力。同時,內部審計人員開展審計項目時應做到堅持原則、客觀公正,能實事求是地反映相關問題,這些都構成了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化的發展需求。
三、內部審計發展存在的問題
為充分了解廣西內部審計現狀,本文以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對28家企事業單位做了調研,并將此次調研得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一)內部審計機構尚不健全
通過調研28家企業事業單位發現,其中僅有11家單位獨立設立內部審計機構,17家仍處于與其他部門合署辦公狀態,審計機構獨立性不強,限制了審計職能的充分發揮;共有129名內審人員,其中兼職內審人員42名,占審計人員總數33%,兼職內審人員在開展審計項目的過程中可能缺乏公正性、客觀性;僅有14家制定了內部審計章程,13家制定具體專項審計辦法,6家制定審計手冊,內部審計制度建設部分缺失,亟待完善。
(二)內部審計業務深度不夠
目前,我國大部分企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以財務收支審計和經濟責任審計為主。通過對近五年28家企事業單位的調查發現,22家經常開展財務收支審計和經濟責任審計,13家經常開展內部控制評審,而較少單位經常開展基本建設審計、績效審計、信息系統審計及后評價審計,內部審計的范圍不夠廣泛,未對單位業務經營全過程進行全面監控,未充分發揮內審工作的作用。從審計意見落實情況來看,15家單位在項目審計中提出的審計意見得到全部落實,13家單位審計意見得到部分落實,總體審計意見落實情況不佳。審計意見落實是審計工作的核心環節,其落實程度直接影響審計工作質量和審計業務開展深度。
(三)內部審計方法落后
隨著業財融合,財務及業務管理信息化的發展,財務軟件、業務管理軟件的大規模應用,對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提出了新要求。為適應新需求,我國早已研究開發多款審計軟件。但從目前調研結果來看,28家企事業單位僅有4家建立了審計信息管理系統,只有2家具有信息管理功能,另外2家僅是審計業務操作軟件,用于讀取和查詢統計財務數據,而且均是近兩年才建立的,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進程嚴重落后。內部審計信息化的發展相對滯后,不同行業審計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也參差不齊,審計軟件主要還是以采集和查詢財務數據為主,未實現審計管理作用,審計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
(四)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化程度不高
新時代內部審計人員在擁有豐富審計經驗的基礎上,不僅精通財務審計類專業和法律專業知識或工程技術類專業知識,還要具備信息系統操作和數據分析能力。調研發現:第一,內部審計人員整體學歷水平不高,129名內審人員中大專學歷16名,本科學歷98名,碩士學歷15名;第二,內審計人員主要以財務審計類專業人員為主,在審計信息化建設背景下尤其缺乏計算機軟件類專業人才。
四、內部審計創新發展路徑
從以上分析可見,廣西內部審計各單位發展參差不齊,整體比較落后,發展現狀與國家和行業要求以及未來發展趨勢仍有較大差距,為適應未來的發展要求,內部審計應對自身建設精準定位,提高內部管理層級,整合資源,融合政府及社會審計力量提升權威性,利用信息化手段,制定切合實際的發展路徑,實現快速發展。
(一)精準定位,提升內部審計管理層次
通過梳理內部審計的發展階段,制定了多層多步驟的建設路徑,第一層次,是加強內部審計單位自身的管理建設,做好機構和人員的設置和配備,通過梳理和規范審計流程和相關標準,對審計項目進行分級復核,實現審計過程監控,確保內部審計工作質量持續提升;第二層次,是熟悉單位的業務內容和工作流程,了解單位所在行業發展狀況,對單位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和風險情況進行監督和評價,將單位風險控制在可承受范圍之內;第三層次,是了解本單位在行業中所處的地位,優勢和劣勢,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為公司及業務發展戰略提供參考,提升單位戰略管理水平。各層次之間既層層遞進,又可同步建設,內部審計單位應結合自身的發展現狀制定切實可行的路徑,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強化內涵,提升內部審計工作質量
審計質量是內部審計的生命。內部審計要加強對審計質量的控制,達到預期的質量目標,需要加強內涵建設,按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盡快修訂本單位的內部審計制度和操作指南,改革內部審計管理體制,建立包括審計部門管理、審計項目管理、審計整改、具體審計業務實施辦法等的制度體系,形成各類審計業務工作流程、工作底稿、操作方法等工作手冊,規范審計工作有序開展,加強單位內部審計管理,不斷提升審計質量,確保內部審計工作質量持續提升,為單位管理水平提升保駕護航,促進每一個單位健康發展。
(三)整合資源,融合各方力量提升內審權威
內部審計要獨立履行其職能,保證審計的權威性。在新的管理體制下,既要履行好自身的職責和使命,服務好所在單位,也要接受政府審計的監督和指導,部分業務要借助社會審計的力量,同時對其進行監管和復核,其與單位、政府審計和社會審計的關系詳見下圖:
內部審計作為單位的內部管理部門,熟悉所在單位有關制度、流程,對單位業務管理、內部控制和風險情況較熟悉,審計方法較靈活,但審計力量較薄弱,權威性不夠高,審計人員業務素質參差不齊。社會審計組織機構健全、用人機制靈活、審計人員專業技術水平較高、經驗豐富,但因為是提供有償服務,服務于委托方,審計工作獨立性相對受限,對被審單位不夠了解,審計風險較大。政府審計獨立性強,具有權威性、強制性、專屬性和廣泛性,可對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進行監督、檢查和指導,但是政府審計受到人力制約,對各單位監督的深度和廣度不夠。
內部審計應圍繞審計目標,充分發揮其熟悉單位情況和靈活方便的優勢,合理運用社會審計的結果,接受政府審計的監督和指導,提升審計結果的質量和權威性,實現優勢互補、齊抓共審的良好局面,保證每個單位的健康發展,從而促進整個國家的健康發展。
(四)創新方法,協同推進內部審計信息化
“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到來,給內部審計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內部審計應構建信息化審計工作模式,提高審計質量和效率,從而擴大審計監督的廣度和深度。目前,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正在大力推進云審計平臺建設的進程,持續推進審計過程及其結果的數據化管理。目前部分行業已形成較為成熟的信息管理平臺,比如金融行業,審計信息管理平臺已經集成了系統管理、項目管理、問題管理、數據分析、知識庫、模型管理、預警監測、指標管理、內控評價、風險地圖等模塊,可實現審計項目全過程管理、檔案自動歸集、審計問題統一管理、實現風險預警排查和匯總評價等功能,但大部分行業審計信息化剛剛起步,有的剛啟用審計作業軟件,審計管理平臺的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
對于行業之中已有成熟管理平臺的單位,可通過購買先進的管理平臺及二次開發直接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對于信息化發展較落后的行業,可通過先進單位與軟件公司合作,推動行業信息化的發展進程,從面帶動整個行業的信息化水平。在此過程中,需同步加強信息的安全和監管,強化數據安全體系建設,用信息安全產品實現技術防控,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安全制度,將有形的產品和無形的制度相互結合起來,才能確保信息系統的成功建設和利用。
參考文獻:
[1]韓曉艷.淺談經濟新常態下如何發揮國企內部審計的職能作用[J].商業現代化,2017(1):27-31.
[2]王星.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的成因及防范[J].商業經濟,2017(1):11-16.
[3]李穎鵬.關于電子政務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研[J].信息系統工程,2012( 3) :139-154.
[4]王星.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的成因及防范[J].商業經濟,2017(1):45-50.
[5]張瑞蓮.企業內部審計發展趨勢[J].財會學習,2017(1):34-38.
[6]Rezaee Z,Sharbatoghlie A,Elam R,Me Miekle P. Continuous? auditing: building automated Auditing capacity[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d and Theory,2002,(01):147-153.
作者單位:廣西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