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階段,我們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高校在協助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教育過程中,可以借鑒古典主義哲學家費希特關于德意志民族復興的核心文化和教育思想,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中國化研究,從重視德育、重視民族教育、注重學習能力和實踐創造能力的培養、夯實民族文化自信等四個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愛國精神、社會責任感、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費希特,民族復興,高校,教育
作者簡介:張雪梅,女,博士,講師.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當前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全國人民需齊心協力、共同奮斗,爭取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設教育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發展高等教育事業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內容。高等教育在協助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如何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責任感潛移默化的植根于他們的心中,將這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融入他們的個人發展規劃和人生理想,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標,也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問題。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世界近代史中已經存在通過教育實現民族富強的先例,普魯士通過教育革新實現德意志民族復興就是成功的范例。德國古典主義哲學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提供了直接的理論來源,其中費希特是德國古典主義哲學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世紀初,面對國家被外敵侵略,民族處于危亡的時刻,他悲憤交加,滿懷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情懷,從哲學的高度提出了一種希望幫助德意志走出逆境的教育和文化理念。1他發表的《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講》的論述,推動了普魯士的教育改革,進而推動了德意志民族獨立和復興。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當下我們正高舉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旗幟,費希特的文化及教育思想能為我們今天的復興大業提供有益的借鑒,亦可以為高校教育工作帶來啟示。本文旨在探究如何學習和借鑒德意志民族復興的核心文化和教育思想,結合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中國化研究,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愛國精神、社會責任感、核心競爭力,協助學生成長發展,培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力軍。
筆者對費希特關于德意志民族復興的核心文化和教育思想進行了研究,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現狀和實際,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重要方面著手,加強對青年學生的教育、引導和培養:
德育為先,重視人的善良意志的培養。費希特認為新的教育過程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善良意志為首要任務,即把德育放在教育的第一位置,推崇對善的追求和熱愛,倡導對他人和共同體的關心,并把關愛在行動層面付諸實踐。2-3“人之初,性本善”“上善若水”,費希特對善的追求的思想與中華傳統文化中對善的追求不謀而合,善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在育人方面的首要出發點應該是德育,需注重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培養學生善良品德,使學生具有愛自己、愛他人、愛祖國、愛社會的博愛胸襟。反觀現實,目前大學生普遍缺乏“雷鋒精神”,做人做事經常急功近利。比如有的同學競選班干部的目的,是讓自己的履歷更加光鮮,并非真心想為班集體服務;當決定參不參加某一項志愿者活動時,首先考慮的是評獎學金時該活動是否加分。正如北大錢理群教授指出,高校正在培養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有知識、有文化、有頭腦但是卻擁有自私自利的思想,這些人將來一旦掌握權力,對國家和社會的危害甚至比貪官污吏還要大。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習總書記強調:教育急需解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加強大學生德育,使青年學生品德優良,摒棄功利心,發自內心善待周圍的人和物,才能學以致用,服務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
不忘初心,重視民族教育。費希特認識到,增強民族意識、加強民族教育是建立富強國家的基礎,而喚醒德意志民族的獨立意識是前提要素,他認為唯一的方法就是進行全民族的教育。同時,他將民族教育與愛國教育結合起來,相輔相成,號召發掘民族的優越性,激發民族自豪感,營造民族復興的思想基礎和熱烈氛圍。這同樣適用于我們的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青年學生是新時代建設國家的中堅力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依靠有能力的愛國青年。今年為抗擊新冠疫情,80/90后青年醫護人員沖鋒在前、勇挑重擔,完美詮釋了愛國青年的勇氣和擔當。高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基石,不忘初心,激發廣大青年學生對建設富強國家的使命感、激發學生對由56個民族構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責任感,并將其內化成為自我認知的一部分,使其擁有一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赤誠之心。
發現自我,注重學習能力和實踐創造能力的培養。費希特指出,教育的內涵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動性、自主性。他認為教育不應該以追求享樂和功利為目標,而是以學習知識和鍛煉思維為目的。費希特還強調,教育的本質在于塑造學生的實踐能力。3這些教育思想對解決目前高校學生普遍存在的學業問題十分具有啟發性。目前大學生的學習動力往往是由外向內被外界所驅動,這種外界的力量可能是來自父母的期望、前程利益的驅使,學習的目的也往往是為了完成畢業要求,或是獲得榮譽或是獲得謀生手段。這樣的“被動驅動”往往導致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創造精神。長遠來看將影響國家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阻礙民族復興大業。分析學生缺乏內在學習動力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自我剖析和正確定位。因而引導學生全面的、正確的認識自我、發現自我也是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內容。
另一方面,高校需要與時俱進,根據時代形勢變化調整學生培養模式,創新改革教育方式,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以及學科中前沿的知識技術。高校可以從課程設置上導向性強化創新意識和研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高等教育早期階段就有機會接觸科研,建立與任課教師、科研導師等的常規溝通渠道。盡早以課題研究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放眼國際前沿科學問題。遇問題而研究、通過學習推動研究,促進良性循環,使學生在探索中尋找自己的興趣和開發自身的潛力。科研導師在指導學生過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特點指導學業,協助學生個性化成長。教學過程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為主要目標,使其具有核心競爭力,最終成長為在專業領域具有競爭力的人才。
堅定精神信仰,夯實民族文化自信。由于從16世紀德意志就受到法國文化的影響,到17、18世紀德意志的貴族和中產階級已經“法國化”,法語甚至替代德語成為上流社會的通用語言。面對法國文化對本國語言及文化的侵蝕,德意志知識分子躍身而起,費希特指出了放棄自己的語言對于一個民族的危害,倡導語言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這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思想一致。經過上下五千年的沉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著一代代華夏兒女,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源泉,是我們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有力支柱。由于文化承載著社會的價值觀,在互聯網高度發達和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特別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導大學生用辯證發展的眼光看待中華傳統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既要保持對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也要用兼容并包的心態對待外來文化,在接受優秀外來文化熏陶的同時防止敵對意識形態和不良價值觀的滲透。
從實踐層面出發,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寓教于樂,弘揚優秀中華文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利用新媒體互動平臺,結合時事熱點宣揚民族文化精髓、滲透愛國精神,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將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植根于心。
德國古典哲學家費希特關于德意志民族復興的核心文化和教育思想與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高度契合。高校教育工作者,應打開視野,融會貫通,洋為中用。主動汲取費希特文化教育思想的精髓,創新實踐新時代下高校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重新審視和改進高等教育中關于德育、民族教育、學生核心競爭力以及民族文化自信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為國家培養青年人才貢獻力量,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朱康有.費希特論民族復興之方法—?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講?之啟示[J]北方工業大學學報,第30卷 第4期,2018年8月,105-110.
2.王華偉.德意志民族復興之路的析與辨—讀?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講[J]哈爾濱學院學報,第36卷 第7期 2015年7月,31-34.
3.張東輝.論費希特?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講?中的教育思想[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7月第14卷第4期,15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