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燕
寒來暑往,四季輪回,大自然在循環更替,周而復始,又生生不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還處在傳統的農業社會。春種、夏鋤、秋收、冬藏,人們全部按照自然的節奏,順時而動。燦爛輝煌的唐詩中所描繪的人、事、景物滿目琳瑯,但凡敘事詠物都離不開借四季之景來抒情。
《唐詩三百首》中有關一年四季的詩很多,但寫得最多的是有關春天和秋天的詩。古人為什么會傷春悲秋呢?我猜想大概是這兩個季節轉換的特別明顯,春天樹葉綠了,秋天樹葉黃了,這不是生命的輪回嗎?當然讓人產生深深的感慨,也可能是因為春秋兩季,天氣不冷不熱,適合出行,所以,詩人們春日臨水,秋日登山,游興大發的同時詩興大發,好詩自然噴薄而出,再加上趁著春秋兩季出遠門的人多,送別詩也多,這樣一來,春花秋月也就成了古典詩詞的主旋律。
筆者比較喜歡描寫春天的詩。因為春天是萬物萌動的季節,是桃紅柳綠的季節,也是最具詩情畫意的季節。只要春天一絲和風到了,那便是“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更是“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桃紅柳綠,鳥鳴,花開,這正是大自然活力的象征,更是春天給予人美的啟示。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杜審言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這首詩寫得景美、情義真。詩人第一句就說“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宦游人是什么人呢?就是跑到外地做官的人。古人由于受到交通工具的限制,活動范圍小,只有做官的、趕考經商的人才有機會到外地,感受不一樣的風光。比如,北方人習慣了冰天雪地,到了海南島,看了蕉風椰雨,就覺得特別溫潤,感覺特別新奇特別美。相反,你從四季如夏的海南來北京,看到白雪飄飄,也會覺得奇特,特別美。杜審言從河南跑到晉陵做官,從黃河流域跑到長江流域,原來在老家的日子,日復一日,四季變換太熟悉了,不會特別敏感,可是跑到江南,到了陌生的地方,心里一下子就敏感起來了,特別容易感受到新氣候、新風景。中國人安土重遷,宦游人都是數著日子過的,盼著回家。所以一旦感覺變換季節,心里就像被重重地打了一下:哎呀,沒想到我已經出來這么久了,現在已經都是春天了,離家這么長時間了。詩人從比較故鄉中熟悉的物候來寫異鄉江南的新奇,在“偏驚”江南仲春的新鮮風光里又懷念中原故土情意,這就是“獨有”宦游人。
再看“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這兩句。云霞從海上升起來,這是曙光降臨了,梅花開了,柳葉綠了,這是春天降臨了。從遠景寫到近景,突出地寫江南的新春是與太陽一起從東方的大海升臨人間的,像曙光一樣映照著滿天云霞。這畫面真是太美了!
美景還沒有寫完。馬上,從畫面又寫到聲音了,“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淑氣”就是春天溫暖的氣息。“黃鳥”即黃鶯。被春天的氣息鼓舞,黃鸝叫得更歡了。杜甫講“兩個黃鸝鳴垂柳”,把黃鸝的啼聲和春天的到來聯系到了一起。春天就是這樣一種全方位的舒暢,不僅有花香,還要有鳥語。而“晴光轉綠蘋”呢?這時作者的眼光從天空下降到水面了,太陽升起來了,所以水面的浮萍光影流轉。這就是江南的春色,聲和色、光和影,無一不美。
春天的江南如此美麗,作者應該滿心歡暢了嗎?恰恰相反。作者忽然沉默了,憂愁了,黯然神傷了。為什么呢?“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這首詩的題目《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是杜審言和好友陸丞寫的《早春游望》,這首詩可能是思鄉的詩,讀著和著,一下觸動了杜審言的思鄉之情,讓他在春游的途中忽然流下眼淚,想回家了。為什么這么美的景留不住杜審言的心呢?因為“江山信美,終非吾土”。就像一年一度的春節,不管我們離家有多遠,我們都要回家,因為家在那里。杜審言也罷,我們也罷,也許故鄉沒有那么美,但那畢竟是我們的家,是我們最初的來路,誰又能忘了呢?所以,這首詩以“偏驚”開頭,以“沾巾”結尾,讓春天的柳絲和思鄉的情絲纏繞在一起,綿綿不絕。所以,無論我們走多遠,心里都藏著一個美麗的春天,還有一個更美的家鄉。
有關春天的詩,筆者感受最深的是《金縷衣》,它的含義這首詩排在《唐詩三百首》最后一篇,也可謂是壓軸之詩。嚴格來說,這首詩作者不知道是誰,只知道這是中唐時期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有一個歌女杜秋娘唱得最動聽。因為這首歌,實現了一段傳奇人生。所以在《唐詩三百首》里,把作者干脆寫成了杜秋娘。
杜秋娘原為節度使李錡之妾,因善唱《金縷衣》曲入宮,受唐憲宗寵愛。穆宗立為皇子漳王教養保母,陪伴漳王成長,在杜秋娘的保護下,漳王成了大名鼎鼎的一代賢王。后宦官專權,宮廷事變,皇子漳王被廢,秋娘歸鄉,窮老無依。
《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
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
先看前兩句,“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兩句話開頭重復使用“勸君”和“惜”,句式也是一模一樣,詩哪能這么重復呢?可就是因為它句式重復,意思又截然相反,才給人特別深刻的印象。金縷衣是用金線編織的衣服,非常貴重。作詩人卻說“勸君莫惜金縷衣”,可見還有比金縷衣更貴重的東西,那就是“少年時”。因為“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你可以“千金散盡還復來”,但青春一去,卻永不回頭,終有家財萬貫,也難買青春少年時。
再看后兩句“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是把人生的美好比成花,讓你趕緊去追求,去體味。杜牧說,“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花開的時候,你若不及時折,很快就“綠葉成陰子滿枝”了。不僅你的青春有時間限度的,別人的青春也有時間限度的,甚至,世界一切機會、一切美好,都不會原地等你,永遠只等你。時不待我,這就是“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最妙的是一般絕句是先寫景,后抒情,這是詩歌的常態。但這首詩不同,它先抒情,再寫景,讓整首詩結束在一片花海,一片春光之中,讓人感覺那么直接,這樣美好,怎能辜負呢? 不就是莫負好時光嗎?這人共有的感情,但是,正是因為為人所共有,它才能模糊一切差別,你可以說它勸喻人們要及時摘取愛情的果實,也可以說是啟示人們要及時建立功業。正因為它沒有說得十分具體,反而更覺內涵豐富。
這首詩感情單純又豐富,它的表達既婉轉又強烈,它既質樸直白又搖曳多姿,它像詩又像歌。這不就是春天應該帶給我們的感情嗎?花開花落,花開到極盛,春天也就過半了,讀到“莫待無花空折枝”,人們才會有這樣強烈的莫負好時光的情感吧。
春天是杜審言筆下“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也是杜甫的“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春天還是劉方平的夜靜月明中“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春天還是孟郊登科后“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也是崔護故地重尋伊人而不遇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沒有春天,就沒有如許好詩,同樣,沒有好詩,就沒有永恒的春天。
讀《唐詩三百首》,猶如穿越千年,與詩人與古人流連穿梭于一年四季中,春花秋月輪換,酸甜苦辣雜然,感受著他們的所詠所嘆、所言所想。古往今來,傷春悲秋,正是文人本色,也是文人情懷。